《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全文在线试读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最新章节列表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全文在线试读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最新章节列表

时间:2020-08-25 23:28:21作者:阮青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是阮青最近创作的轻类小说,内容新颖,文笔成熟,值得一看。《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精彩节选: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理论化...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免费试读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研究哲学,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离不开哲学。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人们至今仍争论不休。

在古希腊文中,“哲”意味着爱智慧,即探讨世界万物本体或本源的学问;而思考或回答关于世界万物本体或本源问题的人,被称为“爱智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哲”字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孔氏传》解释为:“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哲”字含有聪明、智慧的意思。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都把哲学看作是能够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但是,把哲学界定为智慧之学、聪明之学,这仅仅是一个通俗的表述,而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有些哲学不仅不能给人智慧,反而会使人糊涂。只有科学的哲学或包含科学因素的哲学才能给人智慧。其次,不仅哲学,所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中那些科学的学说,都能够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所以,把哲学称作是智慧之学或爱智之学,并没有抓住哲学的本质。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学术界通常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说,作为世界观,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认识对象,从总体上把握包括人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探讨整个对象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当然,世界观每个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达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以称为哲学。这就是说,哲学不是人们某种盲目信仰、主观臆造的认识,而是靠逻辑分析、理论论证来阐述的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不是某种停留于零碎的、经验性的认识,而是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在表现形态上,它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

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表现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体现着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愿望,在阶级社会则体现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哲学的发展既服从认识发展的规律,又受到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支配。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贯穿于哲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和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同等级的哲学范畴,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内容。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第一,这个问题是人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都必然面临的问题。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必然面临着是从思维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的问题,这就必须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这个问题作为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自人类产生以来,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归结起来就是思维和存在两类现象。哲学既然是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就不能不对这两者的关系作出自己的回答。

第三,这个问题是哲学家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哲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种回答就决定其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不可能出现一种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哪个是本原、哪个是派生的,或者说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的。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凡是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恩格斯特别强调:“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 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问题,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

第二个方面,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认识客观世界,我们的意识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派。凡是主张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客观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或不可以彻底认识的,都属于不可知论。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问题,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回答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回答认识论问题;同时,回答本体论问题又离不开认识论,因为任何一种本体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形成的。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缺少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能完全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到梦中景象的影响,如梦到已经死去的亲人,于是产生一种观念:他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那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增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出来了: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至此,哲学基本问题“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此后,人们不仅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且进一步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主体的认识方法、认识能力、认识规律以及判断认识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玄想和思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能否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是关系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点,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点。因此,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本体论,坚持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就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众多哲学派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从认识论的角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派;从对世界存在方式的认识上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派。这些学派又相互搭配构成复杂的哲学派别。

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世界认识的深化,逐步发展成唯物主义体系,并不断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到目前为止,唯物主义大体上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但它们都把物质看作是意识的本原,在基本方向上是正确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否认世界是由神或某种精神所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若干种“原初物质”构成的,如金、木、水、火、土等,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统一性;同时,它又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但是,它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直观、朴素、猜测的性质,表明人类认识尚处在低级阶段。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质,论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识是感官对于外物的反映等思想,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机械性。由于力学的发达,便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的变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也是一部机器,只是比动物“多几个齿轮”而已。其二,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其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仍然把人的意识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就导致其体系的“半截子性”,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

唯心主义可以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绝对精神”之类的独立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造物主,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唯心主义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在基本方向上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其深刻的认识论、社会和阶级根源。从认识论来看,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从社会根源来看,由于在社会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志、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着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目的,正是人的这种有目的的活动形成了社会历史;然而,一旦夸大了人的“意志”或“目的”等,甚至把人的精神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的本原或创造历史的动力,就会导致唯心主义。从阶级根源来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颠倒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把唯心主义作为麻痹人民意志、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精神工具。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这就是说,不仅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而且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前提的反映论,即认为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是以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为前提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认为存在同一于思维,用精神的本原性来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指哲学史上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从何处得来则是不可知的,因为超出经验之外不可能产生任何知识,因此,“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所产生,还是由我们在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这不仅否认了心灵之外的存在的可知性,而且否认了心灵本身的可知性。康德哲学被誉为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哲学由本体论研究转向认识论研究,转变了哲学的发展方向。康德肯定存在着“物自体”,但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只能认识“物自体”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本质;“物自体”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当然,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论证过程是非常复杂、非常繁琐的。

再次,从对世界存在方式的认识上分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派。“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如中国古代的“形而上者为之道”,“道”学就是“形而上”之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基本含义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黑格尔最早明确在世界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把辩证法当作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在哲学发展中大体呈现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在中国和西方都存在着,是用一些朴素的思想来表达世界的辩证关系。如中国的《易》用八卦以及两卦叠演成六十四卦来从正反面的矛盾说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老子》等著作中都充满着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表达了“一切皆流”的变化发展思想。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辩证法思想往往只是从经验层面上认识世界的变化发展,带有原始的、自发的和猜测的性质。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自然科学从搜集材料阶段过渡到整理材料阶段,自然界的联系、变化和发展的状态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同时,世界历史的逐步形成和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社会历史的联系和发展的性质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被不断打破,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逐步确立起来。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概括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法推向一个新阶段。他系统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探讨了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范畴,建立了庞大的辩证法体系。然而,由于黑格尔在本体上是唯心主义的,其辩证法成为唯心主义辩证法;由于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上的矛盾,“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悲剧。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植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到现在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汲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解决社会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断同各种敌对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不断使自己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必然性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16世纪,人类开始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至19世纪中叶,西欧工业革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相适应,资产阶级政权也得以建立和巩固。这标志着英、法等欧洲国家陆续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以往各个民族、国家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状态逐步被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所代替,人类社会开始由地域性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一切为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无法解决自身深刻的社会基本矛盾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19世纪30至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从1836年开始,英国的工人和革命群众发起了持续十余年的“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身争取解放斗争的实践。这一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在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同时,欧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在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发现的基础上,由原来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使“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

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摆脱了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把研究的目光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说明了剩余价值的一些具体形式,从经济上初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和阶级的对立。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勇敢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制度,主张消灭私有财产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消灭城乡对立和工农差别,等等,并具体描绘出未来理想社会。法国历史学家叙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指出这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汲取其理论精华和方法论原则,使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思维与存在统一为具有能动性的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不断“外化”的过程就是整个世界历史进程呈现为通过矛盾的对立及其克服而实现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最后达到对绝对精神的认识。因此,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封闭的、保守的,其哲学方法是辩证的、革命的。恩格斯说:“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费尔巴哈超越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哲学也存在缺陷:没有确立科学的哲学研究对象;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时,简单地抛弃了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哲学体系上是不彻底的,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哲学内容上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经外,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

总之,世界历史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具有了可能性,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具有了必要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具有了现实性,而时代需要与哲学现实的巨大差距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具有了迫切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

时代需要新的哲学,时代催生新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哲学的中心点是:在完成其世界观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基础上,批判和清理了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系统论证和创建了“新唯物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形成阶段(约从1842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斗争,实际接触和研究各种社会问题,逐步认识到物质生产、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同时,开始形成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

二是建构阶段(约1844年至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从经济学和实际经验方面深化他们已经获得的有关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并通过批判和清理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系统论证和构建“新唯物主义”哲学。其主要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

三是问世和丰富发展阶段(1848年至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的正式诞生。此后,重要哲学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便立即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俄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并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当前正在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伟大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借鉴了人类思想史上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积极吸收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起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从而把唯物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了研究对象的科学性。一个学科是否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意味着这个学科是否成熟。以往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企图回答所有领域里的一切问题,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最终的“绝对真理”体系,使哲学成为一种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求自己提供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从具体科学研究成果中概括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哲学的研究对象就确立起来:关于世界各个领域中具体规律的研究,让位于各门具体科学;哲学从具体科学中分化出来,只是依靠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研究成果来概括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实现了内容的科学性。以往的哲学,除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某种程度的结合外,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在总体上是分离的,而且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往往都坚持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的优秀传统,特别是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把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统一起来,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以往的哲学,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处于某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剥削阶级,当其要求变革社会、发展生产力时,便会以自己特定的方式提出和坚持唯物主义路线。但是,由于受到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是同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革命的阶级,它不但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要求消灭一切私有制,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种彻底革命的阶级本性,决定着它必然要求采取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同时,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与群众性也是一致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以往的哲学只是用各种方式说明世界,试图构建起获得绝对真理的封闭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实践是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而且只有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纯粹思辨哲学,而是深刻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哲学。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着它既是一门崭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的活生生的理论体系。

总之,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些基本特点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提高哲学素养

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更加尖锐、问题更加复杂、冲突更加激烈、危机更加严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效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共产党是以学习哲学起家的。早在1937年,毛泽东同志就强调:“辩证唯物论对于指导革命运动的干部人员,尤属必修的科目,因为主观主义与机械观这两种错误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常常在干部人员中间存在着,因此常常引导干部人员违反马克思主义,在革命运动中走入歧途。要避免与纠正这种缺点,只有自觉地研究与了解辩证法唯物论,把自己的头脑重新武装起来。” 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和带动下,延安时期全党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学习哲学的高潮。毛泽东同志对哲学的研究,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亲历其境的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写道:“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历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们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时间专门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几乎是什么都不管了。”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精读了《资本论》、《反杜林论》、《谈谈辩证法问题》、《从猿到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苏联哲学家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阅读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和《哲学选辑》、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并对所阅读的哲学著作写下了大量的批注。陈云同志后来回忆说,抗战初期他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毛泽东同志亲自给他讲过三次要学哲学,特别是强调实事求是,他受益很大。正是因为学习了哲学,极大地增强了全党的理论素养,提高了党员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同样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其哲学思想。

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研究和回答,需要运用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来研究和回答。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够善于讲政治,善于驾驭复杂局势,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2004年5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习近平同志依然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2011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讲话。他在讲到领导干部应该重点学习哪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在我们现在的各级领导干部中,一些同志还比较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二)学习哲学理论必须认真阅读经典著作

学习哲学理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真正搞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我们经常讲要理论联系实际,其前提是认真读书,真正搞懂理论。不懂理论,脑子是白板一块,拿什么东西去联系实际?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目前,党内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多数党员干部学习自觉性比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这些问题,是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相背离的,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然,党员干部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重要的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统一的原则,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第二,坚持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前人优秀理论遗产的批判继承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第三,坚持逻辑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原则,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和不同发展阶段上具体的历史特点,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与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的,而具体形式和特点则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第四,坚持精读和泛读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数量非常多,要选择一些最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进行精读,尤其要注意理解和把握经典作家在分析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自觉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恩格斯在他逝世前写的一封信中强调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一个讲课提纲中说: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同时又是无产阶级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动的方法,它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给“中央研究组及高级研究组”的信中提到:“本组研究方针,以理论与实际联系为目的”;“关于理论方面,暂时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 1959年4月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方法问题,并科学阐述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他说:所谓方法,无非就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是互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对头,工作方法也就不对头。所谓思想方法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所谓工作方法就是改造世界的方法;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思想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二者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区别,而在实质上都是世界观的体现。

习近平同志继承中国共产党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强调把握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他说:“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我看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 由此,习近平同志重提延安时期我党就提出的“本领恐慌”问题。他说,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我们现在是不是也面临这样一种状态呢?我看是的。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空对空”。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大家都要引为鉴戒。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习近平同志专门指出,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善于挤时间。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群众说,现在有的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贻误工作、贻误大事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庸俗化。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总之,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最后,借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第一讲学习唯物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首先要学习唯物论,正确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学习唯物论,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物质,搞清楚物质与意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问题。

(一)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各派唯物主义哲学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由于对物质概念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便出现各种各样的片面性。

列宁给物质概念下过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物质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揭示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与各种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强调,物质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即能够被人们所认识,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主张,尽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客观实在性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这就与以往那些把物质的某种具体特性作为物质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哲学指导,为反对各种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哲学上所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过程。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联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则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承认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即指没有发生某一特定形式的运动。这包含两种情形:一是说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考系来说而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二是说某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还处在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质变,具有质的稳定性。总之,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表示的是事物的广延性、结构性和并存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和内部结构,同其他事物之间都有某种位置上的并存关系。时间表示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持续过程,并有一定的发展顺序。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的事物。因此,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一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的实际,而不是某种抽象的、空灵的实际。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所谓本质联系,表明规律不是事物的外在现象,而是属于事物内在的本质;对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感官就能够直接把握,而是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所谓必然联系,表明规律所具有的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的存在、作用及其后果具有不可避免性。所谓稳定联系,表明只要客观事物存在,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普遍地体现出来。规律的必然性正是通过规律的重复性、普遍性得以表现出来。

规律的性质决定着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依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马克思曾说:“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在历史领域中,“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管我们的动机多么善良、愿望多么美好,都必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里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没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主观盲干,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而受到惩罚;另一种是明明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是受到主客观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够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同样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以及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意识现象,能否科学地解释意识现象,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唯物论的问题。根据现代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及其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即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这是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明意识的本质。科学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个发展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包含着三个决定性环节:一是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级生物所有的刺激感应性,这是物质发展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二是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具有了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这是意识的萌芽;三是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形成,其间社会生产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这是从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来说明意识的本质的。古人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切知道意识活动的承担者是什么,往往把意识活动和人体的心脏或其他器官相联系。如孟子说:“心之官则思。”17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是脑在思考。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脑是由高度严密和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的物质系统,凭简单机械的方式是不能解剖的。人的意识活动正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当然,目前人类对脑的研究依然是初步的,还有许多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进行。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从意识的内容来说明意识的本质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就是说,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各种意识形式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根源,区别在于意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有的比较直接而明显,有的比较间接而不够明显,有的甚至是歪曲而隐匿的。一般说来,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情感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效用关系的体验,含有某种价值评价和价值追求,表现为喜好或厌恶;意志是人们通过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过程确立起价值目标,并为实现这个价值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心理过程;三者以认识为基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统一体。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研究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实质是揭示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人类为了把握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的本质,很早就开始思考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这些认识和结论从哲学的高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繁多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叫作一元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繁多事物有两个并行的本原,这叫作二元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区别在于,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或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意识、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意识、精神

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精神现象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对人类认识史全部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就是说,要证明和理解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需要运用各门具体科学的材料,而且必须借助于辩证思维。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不断证明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如天文学、地质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在有意识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就存在着。地球已经存在着几十亿年,而人的出现只有几百万年的时间。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证明,精神、意识现象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它是人的大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概括了人类文明成果,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质,即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不能由人们随意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活而独立,只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把社会现象说成是人们的意识、精神的自由创造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观点。

同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仅仅靠具体科学发展的证明是不够的,还要运用辩证思维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因为,各门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只是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对整个物质世界只有局部的、特殊的意义,只能证明各个领域、局部的物质性。所以,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把物质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殊的、具体的、有限的事物中,把握一般的、抽象的、无限的东西,揭示出一切物质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把握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了解精神现象怎样从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从而才可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习近平同志指出:“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一)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想路线是以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是由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探索、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确立科学的思想路线不容易,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更不容易。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并根据实践的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春季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意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概括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四人帮”被粉碎后,全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左”倾错误。在这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革命胆略和科学态度,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要求“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是非功过,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个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全面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多个重大历史性转折:从“两个凡是”的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进行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历史发展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走自己的路,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纠正“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观念,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使社会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评价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纠正“一大二公、纯之又纯的公有制”标准,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的执政条件,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重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际,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关键时期,指出其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

阅读全文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

作者阮青的文笔细腻,贴近现实,引人入胜,是我喜欢的风格,盼新作。

作者:阮青类别:历史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小说全文在线试读 《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十二讲》最新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