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复兴》小说章节列表在线试读 第9章 欧美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上

《艰难的复兴》小说章节列表在线试读 第9章 欧美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上

时间:2020-08-25 23:26:27作者:周天勇

《艰难的复兴》是由作者周天勇写的一本轻小说,文笔娴熟,言语精辟,实力推荐。《艰难的复兴》精彩章节节选:产业发展战略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后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欧国家先后爆发了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低迷和负增长。这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可能...

《艰难的复兴》 免费试读

产业发展战略

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后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欧国家先后爆发了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低迷和负增长。这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可能陷于一个5到10年的衰退期,日本有可能重新陷入一个新的“失去的20年”;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南亚和非洲的一些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则依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欧美国家为了应对这种大格局的变化,开始抑制过去实施的“去工业化”的趋势,进行重大的战略型调整,实施“再工业化”,特别是重振制造业。而中国这样的出口过度依赖于欧美的国家,也不得不进行重大的调整,从过去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向内需拉动转变,特别是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战略。

从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战略看,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除了从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转向内需拉动的发展战略外,还需要调整的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来保证产业安全,提高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中国逐渐从制造业大国转向成为制造业强国;通过技术工艺的改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减轻中国发展对世界资源环境的需求和消耗的压力,为处理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关系创造条件。

一、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和欧美曾经的“去工业化”

产业结构,总体上,是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生产比例;下一层次是指各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生产比例。有时往往将工业内部的结构,狭义地称之为产业结构。从组织上讲,产业结构指行业中N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额在市场中的集中度等状况。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过度“去工业化”,造成了物极必反的局面,所以从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又不得不进行新的“再工业化”的调整。

(一)不能违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

从总的产业结构看,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各国农业增加值从占GDP比重的85%左右逐步下降为5%以下,甚至更低到1%左右;部分地区和国家制造业增加值从占GDP比重的5%左右上升到45%,甚至更高一些,然后再下降,最终稳定在2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由占GDP比重的10%左右,最后上升为70%左右。中国改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地区将农业发展作为本地区的产业重点。如普遍能看到要求农民不要外出,安心种粮;“打造农业强省、强区、强县”的文件、讲话和导向。实际上,农业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弱势产业。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其创造财富比例和就业容量长期是下降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地的发展意识和战略才明确到了无工不富的工业化方面。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一般变动趋势看,一是同农业关系密切的以轻工业为中心的消费工业发展阶段:表现为以纺织、农产品加工、卷烟、酿造等行业为主;二是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主要是基础和装备工业,能源、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主导;三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以及大规模制造业发展阶段,生产从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到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空调、汽车的所有产品;四是工业内部信息化、集约化发展阶段:表现为信息化、智能化、自动流水线化、技术密集型、节能环保型等产业主导,出现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及其设备、精密仪器制造、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其设备、航空、航天、核工业、清洁型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其变动规律:首先是传统服务业,包括商业、旅店、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发展阶段;其次是现代服务业,包括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阶段;再次是公共社会服务业,包括工商服务业、法律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业等发展阶段;最后是信息化阶段,包括工业服务、科技服务、物联网、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产业发展阶段。

而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产业向三个方面变动,即需要规模化经营的,集中度逐步提高,在钢铁、汽车、烟草等行业中,生产和销售额逐步向越来越少的企业集中,国际关系中,出现了跨国公司;需要个性化、小范围和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链的产业配套环节;从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以及范围经济及横向配套来看,产业链延长,产业集群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是一种规模、集中和聚集经济的产业。工业化初所谓的“乡村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村一品,这种分散的工业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投入大且不经济、污染分散并无法集中和规模化处理,产业发展无分工协作、信息不对称灵敏等聚集效应问题。而且,在体制上,村村、乡镇和各区县都有开发区,出现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形成工业发展的散乱小污格局。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发展,这些问题已为绝大多数地区所认识到,因此,提出了产业要进工业园区的正确战略和决策。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密切相关。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是:(1)在服务业企业服务销售形成需求的半径和范围内,有足够的、有效的需求,使其销售的服务产品能获得合适的销售收入,来消化其成本,并取得合理的利润;(2)收入水平低会使一些本来可以社会化的服务被家庭内部劳动所替代,并且对休闲旅游文化等消费的支付能力也较低;而收入高,则反之。因此,收入越低的区域,服务业越不发达,收入越高的区域,服务业越发达。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数据,还是全世界的数据都证明了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但是,对于这一点,许多领导和政府在意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有的讲话、文件中甚至存在“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提法,这在经济学上是极其错误的。实践中,在人口很少、收入水平相对比城镇低、家务劳动机会成本不高的自然村,也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服务业。

(二)欧美“去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发展方面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即,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应当以知识——技术专利、文化产品等赚取利益,以商标和市场网络赚取利益;以金融业资本运营赚取利益,从而形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工。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和高端服务,发展中国家出口中低端的制造业产品;把工业发展的污染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制造业,消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获得便宜的消费品。这样,既可以减轻发达国家的体力劳动强度,又可使发达国家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还可以改善发达国家的生态和环境。

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最主要的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后工业化社会时代,许多国家对其产业结构有意无意进行了“去工业化”的调整。其过程是:(1)制造业在50到70年代向东亚的一波转移后,制造业又向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制造业出现空心化;(2)由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型的制造业,逐步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3)以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4)跨国公司快速发展,成了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组织方式,形成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高发展中国家—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等级的产业分工链;(5)企业集中度提高,大规模化,跨国公司化,每千人口中小企业数量下降。

而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国工业化先后的不同,以及产业的梯次转移,形成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和贸易结构。

传统的全球分工模式: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1)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资源类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制成品;(2)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打火机、纺织品等;发达国家形成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即所说的垂直分工;(3)由于地价和环保标准上升,发达国家主要是低污染和占地少的制造业,而普通钢铁业、造船业等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一是国际分工在产业内形成,分工体现在产业的不同环节、不同价值链上,如产业内技术研发和营销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产品制造则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二是国际分工在产品内形成,分工体现在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和不同价值链上。对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进行专门研发、设计和生产。技术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零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只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而主要部件依靠进口。即所谓的水平分工。

从国际分工形成的贸易结构来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低端制造品(纺织品等)、零配件和中间制造产品(如汽车轮胎等),出口耗能型产品(如普通钢铁)以及石油等资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设计、专利和品牌,出口高技术产品(如空客)和精密仪器产品(如照相机等)。

如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劳动力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劳动力比重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的劳动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呈现相同的趋势。

上述这种“去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欧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制造业“空心化”,如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21%下降到2010年的11%;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欧盟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二是中小企业数量减少,欧美各国每千人口中小企业数量从过去的55个左右下降到40个左右。三是失业率上升,如美国从1960年到2010年,商品生产(包括农业和采掘业)就业比例(即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38%下降到14%,制造业萎缩使美国失去600万个就业机会。欧盟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1996年的20.9%降至2007年的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在此期间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0万个就业岗位。四是失业率较高和人口老龄化,由于需要征收较高的税费来形成针对养老和失业的福利社会,重税反过来抑制了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失业。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2011年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去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负面结果。

表5-1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例及有关数据单位:%

国家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希腊 西班牙

服务业占GDP 80 63 76 79 73 73 79 71

制造业占GDP 13 20 11 11 19 16 10 13

赤字占GDP 11 4.8 5.3 1 3.9 9.8 8.5

债务占GDP 103 195 62 85.4 79 128 159 68.5

失业率 7.8 4.2 8.1 10.4 6.5 10.7 18.4 25.1

2012年预计增长 1.8 1.5 0.3 0.6 0.7 -0.6 -4.5 -1.5

数据来源:2011年和2012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经济增长是作者根据各大预测机构对2012年各国的预计数而填。

可以看出,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比例较大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11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一些。实际上,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量少,失业率高,政府的各种福利负担就较重,税负也较高,又对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形成抑制,于是在失业率高—福利多—债务负担重—税多—创业及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少—失业率高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二、危机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全球各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差异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不同的调整。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布局来看,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欧美日继续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产业的技术结构调整上,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推进科技进步以保持其在产业技术方面的世界竞争力;努力使新技术创造大量的新消费市场,形成新的就业岗位;除了部分制造业的新技术在应用中会减少就业外,多数新技术注重在个性化的设计、生产和服务中实现劳动与技术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的新产业革命,其领先者还是美国,其技术进步集中在这样三个相关的领域:一是信息技术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几乎已经无所不能,互联网向“云计算”演进。二是智能制造。利用几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以计算方式设计的新材料来生产,新材料技术与三维打印结合形成数字化制造,把零部件和设备“打印”出来,形成产业爆炸性的革命。三是无线网络革命。无线连接成本急剧下降的潜在影响非常大,结合着云计算的应用,无线世界给几乎所有地点的所有人带来了价格低廉的连接、信息和处理能力,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网络交往以及金融、结算等网络交易等产业。

此外,生物、航空航天等产业也是美国政府支持的重点领域。通过加大对生命科学的研发投入、放宽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修改出口许可证制度,提高商用卫星等产品的出口,提高其出口率以此来确保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欧洲推进科技进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未来植物、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空间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零排放化石燃料电厂、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技术、全球动物健康技术等领域。欧盟确定了这些领域的研发重点、期限、行动计划,并通过研发计划的实施来最终实现欧洲21世纪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提出新形势下的科技进步战略,并且促进以下方面的产业技术升级:一是计算机业,朝移动、小型化及省电等方向发展,而在应用上着重于在线音乐、在线游戏等领域的发展。二是通讯业,向第四代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而在应用上将会向高速、无缝隙的与因特网互动的方向发展。三是网络传播产业,数字电视与通讯交汇成为主流,朝提供双向服务迈进。四是软件业,未来不但会在因特网、多媒体以及移动通讯上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科学(如基因研究)运算方面以及提供其他跨技术领域整合的连结及运算能力方面的发展。五是智能沟通和制造业,考虑到人的作用,设计一套可接受的规则,然后由人输入各项创意来与软件或设备进行沟通,丰富的内容将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六是在电子领域中,完全替代半导体,包括控制单一电子、量子计算机及DNA计算机的发展进度,在2015年后将有初步的应用成果出现。七是在生命科学领域里,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是虚拟现实科技,预期实现的时间是2016年。八是在健康及医疗领域里,诸多以基因技术为基础的医疗技术预期会在2016—2018年间开始广泛应用。九是在企业管理领域、分销或者是服务等相关领域,网络应用、无线及电子商务等技术被整合,预期在2012到2015年之间被广泛应用。

(二)欧美日等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

在金融业严重受挫的情况下,美国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作用,并将实现“再工业化”作为经济再平衡的目标之一。美国白宫在2011年12月13日宣布创设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以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奥巴马政府设立了1万亿美元的5年招商引资计划,重点从再造美国汽车业入手,推动制造业重组。

欧洲也非常重视“再工业化”。欧盟2008年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提升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德国政府主要是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的就业稳定。“去工业化”严重的西班牙也制订了“再工业化”援助计划,旨在推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实施支持高技术和高生产力的工业计划以创造就业。瑞典政府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引导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环保、能源、生物、制药等制造业;爱立信、ABB、SKF等老牌企业也焕发出新活力,走上“再工业化”之路。

日本为避免传统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主要推动四大产业领域的提振:(1)环保能源;(2)信息家电、宽带网、IT等;(3)医疗、健康、生物技术;(4)新材料。还包括近年提出的面向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成绩来看,有学者分析美国2011年6月正式启动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随后,美国还将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同时,随着海外劳工成本的上涨以及超长供应链等多种因素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正在考虑或已经将原先位于海外的生产基地搬回美国本土。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正在摇身变为“美国制造”,其中包括消费品巨头佳顿、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汽车巨头福特公司等。部分美企已经采取了一些小措施把制造业工作岗位转回到美国本土,如星巴克、GE等公司。美国商务部2012年一季度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出现了对外投资下降和税收利润上升趋势,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在生效,美国的实体经济正显示振兴迹象。尽管在报告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制造业回流趋势,但是它暗示美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回升。

(三)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产业组织结构上,欧美改变过去“做大做强”,重大规模企业和重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美国财政部2012年2月22日发布改革方案,其内容包括消除妨碍小企业发展的几十项税收漏洞和补贴方式;简化小型企业报税程序;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使其最高税率从现有的35%下调至28%;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税率使其不超过25%;针对美国公司的海外经营收入设定最低企业所得税率,以鼓励在美国国内投资等。美国政府2013年的预算计划中,有8000亿用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和企业方面的措施,其中3000亿是给能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的减税退税。

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2月出台了“小企业法案”,希望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善市场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等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并促进就业。目前在欧盟国家申请创立新企业的平均审批时间由2007年的12天缩减到了7天,申请手续费用则由485欧元下降到了399欧元。

日本在2008年危机后更是重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扩大资金供给。引入“紧急担保制度”,扩充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安全网贷款;成立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修改金融机能强化法;放宽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限制。其次,稳定中小企业的经营。改善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交易条件;扩大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防止中小企业连锁破产。再次,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组建中小企业再生基金,在咨询、培训、信息等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四)发展绿色产业

在气候变化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被看作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美国希望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契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强其在技术和产业上的竞争优势。在2009年初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大约800亿美元投资用于清洁能源方面,其中用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用于智能电网、碳捕获和封存、电动汽车等先进技术研究的总金额达367亿美元。

在欧洲,2009年英国发布了《低碳转换计划》和《可再生能源战略》等国家战略文件。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核能、清洁煤等低碳能源、绿色能源领域。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2009年6月,德国公布了一份旨在推动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文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

日本在家电节能、太阳能利用、新能源及节能汽车制造、减排等方面拥有许多先进技术,在福岛地震及核电灾难后更是加快推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使绿色产业帮助日本走出资源瓶颈和经济萧条。

另外,在克服经济危机方面,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都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正在加强在此方面的投资。另外,日本等国还通过扩张军事工业,以军火出口等方式带动经济增长。

当然,欧美日俄等地区和国家应对危机进行的调整,特别是再工业化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如劳动力成本难以降低、制造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流失、制造出来的产品价格过高、减税与平衡财政实施难度大,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成本优势不明显等,所以再工业化是否能调整到很理想的状态还很难预计。

阅读全文
艰难的复兴

艰难的复兴

作者周天勇对人物刻画还是很用心,《艰难的复兴》这本书很好,值得期待。

作者:周天勇类别:历史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艰难的复兴》小说章节列表在线试读 第9章 欧美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