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環李存勖_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_全集全本大结局

贺環李存勖_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_全集全本大结局

时间:2020-08-25 23:19:21作者:公孙谏

主角是贺環李存勖的书名叫《五代十国(下)》,是作者公孙谏最新写的一本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石敬瑭进入洛阳建立了后晋王朝,但不久之后就又迁都大梁,也就是后来北宋的都城开封,也是朱温后梁所用的都城,以前有史学家评论说开封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合做都城,因为他交通不便,而且完全无险可守,比起关中和洛阳...

《五代十国(下)》 免费试读

石敬瑭进入洛阳建立了后晋王朝,但不久之后就又迁都大梁,也就是后来北宋的都城开封,也是朱温后梁所用的都城,以前有史学家评论说开封这个地方根本不适合做都城,因为他交通不便,而且完全无险可守,比起关中和洛阳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个地方做都城大约就是从朱温开始的,朱温当时正在和河东李氏父子缠斗,长安和洛阳距离阵地太近才选择开封,这也就给后来人开了个先例。而石敬瑭和北宋日后把这里作为都城,大约就是石敬瑭这个千古汉奸排行榜高居榜首的家伙造成的后果了。

燕云十六州完全割让给契丹,使得长城失去了作用,此后三百年间,异族铁蹄随时都能进入中原,而且还是长驱直入,给中原百姓造成无边苦难,所以处于中原腹地距离边境比较远,选择这里做都城,算是有了缓冲吧。

此外,石敬瑭选择这里做都城还有一个半真半假的原因,那就是对付天雄军(魏博)节度使范延光。

范延光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他是后唐三大节度使之一,除了李从珂和石敬瑭之外,就属他的天雄军最有实力了,这些年风云变幻,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换,但是老范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趁机更加壮大了起来,所以当石敬瑭当上皇帝之后他是非常不服气的。

三大军阀一个死了,一个当皇帝了,就剩下他老范没表现,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应该站出来争天下,说不定一下就火了呢!

再者说,范延光对李存勖家族还有点感情,他本来是个平凡的人,在李存勖手下做最低级的军官,后来一不小心被俘虏了,梁军想要从他的口中获取情报,所以抓到牢里严刑拷打,各种酷刑都试了一遍,可老范同志还是有一定素质的,算是一名优秀的革命工作者,就是不屈不挠,咬紧了牙关啥也不说。

后来朱温败了,李存勖进入了开封,也不怎么就知道了他的优秀先进事迹,立即把他救出来,此后他就开始升官发财了。再后来,他还和李从珂成了亲家,女儿嫁给了李重美,李重美后来自焚而死,可能他的女儿也跟着殉国了吧,这个也不好说。

所以,老范和后晋王朝先天的就有点疙瘩,不好解开。

另外老范这个人自身也有毛病,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其实说白了就是自恋。这一点上他比不上石大汉奸,人家大汉奸是赶鸭子上架被逼无奈,他不一样,他老觉着自家祖坟冒青烟,天生自己就是当皇帝的料,既然所有人造反都能成功,他肯定也能成功。

于是他连最基本的考虑都没有,就开始打造兵器,招兵买马,准备杀入洛阳,把石敬瑭给干掉,而石敬瑭呢,大家也许都看出来了,这家伙的无节操毁三观来源于他的懦弱和得过且过,只要能好好活着,你让他干啥都行,即便是当上了皇帝,他也是石敬瑭,就像是穿上马甲也改变不了本色一个样。

得知老范要造反,石敬瑭不但不怒,反而第一个反应就是派人去劝说,“老范别闹了,好好的过日子吧,都多大年纪了!”

可是范延光根本就不理他,造反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光明正大,完全把他无视。这时候,石敬瑭才知道这老东西是被猪油蒙了心,靠说服教育是没用了,于是就向他的臣子们问计策,结果智囊兼宰相桑维翰就献计让他迁都开封,也就是大梁。

桑维翰的理由是这样的,因为范延光的魏博镇距离开封府非常近,只有不到一百里路,搬家到这里之后,一来可以躲开契丹人的铁蹄不至于闹心,二来可以牢牢的监视老范的一举一动。

石敬瑭一听很高兴,顿时就答应下来了,但这里面毕竟有逃跑的味道,尽管石敬瑭的脸皮比城墙厚了不少,但仍然不愿意担这个罪名,一个汉奸就够味儿了,再来个胆小鬼,谁也受不了。于是他借口说洛阳漕运困难,所以必须要迁都,五月份的时候,把都城迁到大梁去了。

“这是冲着老子来的呀!”

这举动把范延光气得咬牙切齿加跺脚,心想,石敬瑭这小子胆儿够大的,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不要命了,他这个皇帝还想不想干了?

偏巧这时候,范延光做了个美梦,他梦到一条巨蟒钻入了自己的怀里,他就天真的认为,蟒蛇是龙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他其实是梦到了一条龙,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具备了做真龙天子的条件。

那还等个屁呀,赶快起兵吧,老天已经在召唤他了。

于是一个月后,范延光果断起兵造反,但是很不幸啊,范延光还真不是什么真命天子。由于石敬瑭自从即位以来,对内部军阀姑息养奸,实行只要你不造反爱干啥干啥的政策,所以深得军阀之心,也就是人缘比较好,所以本次叛乱根本没人参与,不久之后,范延光就被一个叫杨光远的将军包围在广晋府。

不过老范毕竟也不是吃素的,守了一年半硬是没让中央军进城,后来石敬瑭也懒得打了,干脆跟他讲和,表示不再追究他的大逆不道。老范是不想原谅石敬瑭,可是他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有人给台阶当然赶快下,这件事儿居然就这么过去了。这是什么情况啊?拿造反大罪当偷盗罪办了,可能只有五代十国才有这样的事儿吧。

事实上,石敬瑭并不是只姑息范延光一个人,对所有的节度使他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只要你不造反,爱干啥干啥。

节度使赵在礼横征暴敛虐待百姓无恶不作,在辖区内随意收税,逼得百姓房倒屋塌,想死都难,石敬瑭心里跟明镜一样,可是他连问都不问。

大约在石敬瑭的心里,根本没把自己当成国家真正的主人,而只是一只寄居蟹,他只吸收这个国家的养分,而不愿意为它出一份力,你要是骂他也没用,因为他的自尊早就在当汉奸,当干儿子的一刻耗尽了。

对内,他是这个样子,那么对外呢。对他的主子干爹又是什么样呢?那就更加的不堪了,简直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是全国人民真正的呕像。

耶律德光说的话,他从来不敢违拗,那是真正做到了言听计从啊,即便是亲爹也很难培养出如此听话孝顺的儿子,比如,耶律德光说,桑维翰这个人不错,应该当宰相,于是石敬瑭就屁颠屁颠的任命桑维翰当宰相。

他给耶律德光写信都是用的臣子的礼节,美其名曰:上表。在历史上,他是著名的儿皇帝,那也是他自己扣在脑袋上的,因为他在信中总是这样写,儿皇帝拜见父皇帝云云。

称呼上的事儿,可以说石敬瑭就是个不要脸,倒是也没伤害谁,但耶律德光肯定不能白白的认个干儿子,还把他运作成了皇帝,石敬瑭肯定是要尽孝道。现代的干爹都是给女儿尽孝道,可那是女儿,儿子就要反过来了。于是石敬瑭就竭尽全力的给干爹搞生活费,一年下来,光是现金就要贡献三十多万金帛,剩下的绸缎古玩之类的数学不好的根本数不过来。赶上头疼脑热的,就送珍贵的药材,耶律德光本人或者亲人过生日、娶媳妇这都是要随礼的,耶律德光那么大个家族,哪天没个红白喜事儿啊,于是,石敬瑭的钱也就花起来没完没了。

大家想一想,就五代十国那种暗无天日的年代老百姓能有什么钱,老百姓没钱国家肯定也就没钱,这道理显而易见。石敬瑭自己的生活也很奢靡,再加上给干爹的孝敬,他怎么能拿得出来,那就只能刮地皮。所以老百姓就受苦了,史载,石敬瑭统治时期,百姓经常扶老携幼,颠沛流离,死者不计其数,哭号之声,举国可闻。

不过这事儿好想和他没关系,对他来说,内部团结军阀,外部讨契丹主子欢心,才是最重要的事儿。

当然石敬瑭认干爹,对中国人民最大的伤害还是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这一点咱们说了N次了,所以也就不再说了,以后写宋朝的时候当然还是要说,那是后话了。

在石敬瑭的手下敢于得罪契丹人的只有两个人,当然都是军阀,一个是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另外一个就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时任河东节度使!历史很有趣是吧,从种种迹象来看,好像得河东者最后必得天下!

安重荣在镇州,正好挨着契丹人,契丹人去开封,必须打他门口经过,这货也挺有意思,每当有人向他报告说契丹的使节团来了,他就拿个小马扎往门口一坐,隔三差五地指着契丹使节破口大骂,你还不能还嘴,你要是还嘴,他就派人追杀,而且还不是吓唬你,绝对是不死不休。

让他这么一搞,岂不是把石敬瑭的契丹主子给得罪了!那是肯定的,所以石敬瑭很不安,几次劝解让他消停点,可是安重荣就是不听,他不是什么好人,对内一样横征暴敛,唯一的优点就是比石敬瑭多了点骨气,以臣服契丹为耻。

安重荣不但不听劝,而且他还写信劝石敬瑭,只是他的信写的有点太胆大妄为,除了说明要联合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去收拾契丹人之外,还直接了当的指出石敬瑭认干爹的事儿做得实在太给中国人丢脸,而且差不多耗尽了国家所有的税收。最可气的是,这份奏章,他不是单独发给石敬瑭,还给附近的官吏们看,等于在网上给曝光了!

这下子石敬瑭脸皮再厚,再能忍也受不了啊,于是亲自跑到邺城,拿出一副要进攻安重荣的架势,对他进行呵斥。可是安重荣根本不怕,立即联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反了,不幸的是,最后失败,被杀了,脑袋被送到契丹去请罪。

对于安重荣,石敬瑭还能杀了他,熄灭耶律德光的怒火,可对于刘知远就行不通了。刘知远本来就是他手下的第一战将。后来又在叛乱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目前已经是国内第一大军阀,石敬瑭根本惹不起他,也不想惹他。

可是刘知远偏偏非要惹事儿,而且惹的事儿还和老石的契丹干爹有关系。记得那是石敬瑭当皇帝的第七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具体就是公元942年,石敬瑭忽然被来自远方的契丹使者劈头盖脸的数落了一顿,说他大逆不道,想找死咋地?

等他毕恭毕敬像孙子一样地问明白了情况才知道,原来是刘知远给他惹火了。起因是,刘知远收留了一名来自吐谷浑部落的偷渡客,这厮叫白承福,不愿意臣服契丹,结果被打爆了,跑到中国来寻求政治避难,就投靠了刘知远。刘知远早就对契丹人不满,也根本不服他们,所以就收留了下来!

契丹使者人家就是来要人的,想平事儿把人交出来,然后缴纳几万两黄金的罚金,爷马上就走。

黄金不成问题,但是人是交不出来的,这一点石敬瑭非常清楚。刘知远连个人毛都不会给他,石敬瑭这下子可是两头为难了,对外他害怕契丹人兴师问罪,对内害怕激怒实力强大、野蛮成性的刘知远叛乱,苦思无计之下居然病倒了,而且这一病,直接就没好,跟着就到阴间找阎王爷认干爹去了。

临死的时候,也不知道石敬瑭是怎么想的,把自己最小的儿子封为太子,然后托孤给冯道这个老油条,首先,太子的人选就不对劲儿,其实他好几个儿子,谁都比这个小儿子来的适合,其次,冯道做人那么圆滑,他会为别人拼命,不可能,这个托孤大臣找的也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果然石敬瑭刚刚一死,冯道就翻盘了,他对大臣们说,太子年纪还小,不适合当皇帝,最好找个年纪大点的,能够罩得住的。于是大家一商量,就让齐王石重贵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的晋出帝。

石重贵上台之后,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向契丹大皇帝耶律德光报告,因为石敬瑭的皇帝本来就是耶律德光册封的,再者按照辈分,石重贵应该尊称耶律德光一声爷爷。这时候,朝廷里面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以冯道为首的骑墙派大臣们主张维持原来的旧例,该咋地还咋地,但是,当初拥立石重贵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做景延广,此刻也在朝廷内掌权,他特别讨厌这种卑躬屈膝的作风,早就讨厌,只不过以前不敢说,现在终于等来了机会。

于是景延广就对石重贵说:“咱们国家的皇帝登基,跟契丹没有关系,照我看,给耶律德光写封信就行了,都不用皇帝亲笔,找个翰林学士草拟一下完全可以,而且皇上也用不着再向他们称臣,咱们干脆独立了吧。至于说先帝认干爹的事儿,倒是不能说赖就赖,所以皇上可以称呼他一声“祖父”也算是对先帝的一种尊敬。”

顿时枢密使李崧就不乐意了,举手说:“我反对,现在咱们国家刚刚成立不久,国力还很微弱,很多大军阀都不听指挥,国库也不充裕,万一撕毁了和契丹的合约,他们大举进攻,咱们未必就能抵挡得住,还是先韬光养晦吧,给他们点面子!”

景延广就指责李崧没气节没骨气,而李崧就反过来指责景延广蛮干不识时务。总体来说,这两个人其实都没毛病,全都是为了国家好,说的都很有道理,以我的建议,反正已经当孙子了,无妨再多当几天,再忍一下,等到民族复兴大业搞的热火朝天的时候,再攻击契丹也不迟,以前刘邦和吕后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然而,石重贵毕竟是年轻气盛,觉得还是景延广说得有道理,自己堂堂天朝大国的皇帝凭什么给蛮夷称臣啊?契丹未必兵马比我多,财富比我大,耶律德光也不一定比我帅,为什么要向他弯腰?他觉得,如果只是认耶律德光当“爷爷”,那就是私人关系的孙皇帝,与国家没有损失,以后后晋就和契丹平起平坐了,至于自己吃点亏倒是没啥,至少可以少给不少供奉,省下很多钱。

所以石重贵最终采用了景延广的方案,耶律德光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立即就派人来责问:“晋国的皇帝接班为什么不向本爷爷事先禀告?”

当时老臣桑维翰曾经极力劝阻石重贵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可石重贵反而被激怒了,更加跟景延广凝成了一股绳,合起伙来辱骂契丹使者,告诉他们,以后别在这边吹牛了,咱们平起平坐。

当然仅仅是这样的话,耶律德光也不会贸然的发动战争,毕竟中国的力量也还可以,可是接下来石重贵干的事儿,那就真是让任何一个契丹人也不能接受了,大约是为了宣泄一下前些年受辱的愤怒,当石重贵听说契丹正在遭受百年难遇的大旱灾,而吐谷浑和东西突厥等部落也在他们身后攻城掠地的时候,顿时觉得千载难逢、咸鱼翻身的机会来到了,他居然下令把来中国经商的契丹商人全部杀掉,并且断绝和契丹的贸易往来,拒绝契丹人入境。

这样一来,一场大战就无可避免了。

公元943年九月十三日,契丹国的贸易官乔松被遣送回国,临走的时候,景延广挺着大肚子,翻着大白眼要他给耶律德光小子带个话,他说:“你回去之后就告诉耶律德光,虽然以前他帮助过我们的先帝,但是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现在我们的皇帝是完全独立的,不会再向他称臣了,如果他不服,那就请他带兵南下,我们这里有十万口横磨大剑在等着他,小心来了回不去哈!”

乔松也是个很有心眼的人,连忙摆了摆手说:“等会儿,刚才你说了这么多,我脑子不够用记不住,要不你写下来,我给我们老大看看!”

景延广也没考虑后果,心里大约只想着给新皇帝尽忠,于是刷刷刷,原封不动的把自己的话给写了下来,然后签名盖章,交给了乔松。乔松挑起拇指给他点了个赞,然后大摇大摆的回国去了。

耶律德光收到信之后气得破口大骂,把这封信交给手下的大臣们看,大骂晋国人是忘恩负义之徒,而且还找来了幽州节度使赵延寿,要他自己效忠,开出的条件就是让他当中原的皇帝。

赵延寿的无耻指数那是直逼汉奸榜前两名的石敬瑭和赵德钧呀!因为他是赵德钧的干儿子。所以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于是耶律德光就让他做先锋,率领五万人马,浩浩荡荡、气势汹汹杀奔中原来。

此时此刻,南方的政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命帝国之一的南吴帝国,第一任皇帝杨溥被宰相徐知诰逼迫交出了政权,南吴灭亡。徐知诰本来是宰相徐温的干儿子,于是恢复了本来的姓氏,改名为李昇。他宣称自己是唐王朝的皇族后裔,给他的新帝国取名为唐朝,历史上称为南唐帝国。

不过咱们的主战场还是放在北方,因为这里玩的比较大,对中国历史影响比较深,而且我这边篇幅有限,所以无法把五代时期的十五六个国家全盘论述,只能一笔带过,请大家还是原谅一下。

石重贵还是比较勇敢的,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被灭可能也会是个不错的皇帝,在听到契丹来袭的消息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御驾亲征,他可没有像李从珂一样玩虚的,只喊口号,不使劲儿。他是真的第一时间就奔赴了前线。

怎奈何,在中国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之后,防御力实在是弱得可以,就像是一张纸,一戳就漏了,契丹人也是彪悍,等到石重贵这边刚刚从大梁出发,他们已经夺取了贝州粮仓,然后越过广晋府,打下邺城,扫荡了整个河北,而后大军直抵黎阳,准备渡河,并且分兵攻打河东大本营太原。黎阳这个地方,读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官渡之战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个地名,袁绍就是从这里跑回河北的,所以应该是距离开封不远了。

石重贵也不用御驾亲征,因为人家已经送上门来了,于是他改变了已定的战略,命令后晋军团沿着黄河渡口布防,另外下令给刘知远让他死守河东,务必要挡住契丹人的铁蹄,不让他们前进一步。

刘知远倒是没什么压力,早在很长时间之前他就在对契丹摩拳擦掌了,契丹人这次进攻中原踢到的第一块铁板就是这里,交战不久,刘知远打了个大胜仗,斩首三千人,其余的契丹兵马不战而逃。

耶律德光一看刘知远不好对付,所以暂时放弃了打河东的念头,转过头来对付自己的不孝子孙石重贵,命令堂弟耶律麻苔进攻博州,准备从这里渡河,没想到被后晋大将李守贞趁着他们还没有站住脚跟杀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数万,大败而去。

这时候,后晋国内已经不像刚开战的时候那么紧张了,原来契丹人也不是各个超人,没练过金钟罩铁布衫,还是可以打败的嘛!

耶律德光心里则在想,原来我儿子训练出来的军队也不是纸糊的,也是可以作战的嘛!看来我以前真的太轻敌了。

耶律德光本来想着像当年消灭李从珂一样一鼓作气迅雷不及掩耳的就拿下半个中国,没想到居然受挫,于是就改变了策略,准备玩点战术,他想佯装撤退,把后晋的兵马引诱过河,然后打个埋伏。

可是没想到,后晋这边根本不上当,他们也知道黄河防线的重要性,从没想过要过河决战,再者说,如果过不了河,契丹这边粮草早晚会吃完,自己就走了,用得着过河去拼命嘛,所以耶律德光的计策并不高明,人家根本就没上当。

俗话说一计不成又来一计,反正耶律德光是下定决心要灭了自己的大孙子的,所以转过头来,恼羞成怒的耶律德光立即下令于三月一日攻打河南濮阳。石重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急忙亲自率领大军来救援。

负责守城的是后晋的名将高行周,他看到契丹人的大军无边无际,知道守下去也不是办法,再加上本身也悍勇,于是毅然带兵出城,来了场大混战,这时候石重贵也已经到了,战斗打到中午,晋军就有点吃不消的感觉,连连后退。石重贵大吼一声,居然亲自冲入战阵之中,厮杀起来,将士们一看皇帝都拼命了,顿时大受鼓舞,以一当十,契丹人居然抵挡不住,连续被打退了几十里,损兵折将无数,入夜之后,双方罢兵。

回去之后,石重贵非常兴奋的赏赐了有功之臣,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准备明天再打一场硬仗,可是没想到一大早起来就接到报告,耶律德光老爷爷已经卷起铺盖回家去了,追都追不上了。

这是耶律德光为了报复石重贵发动的第一次进攻,虽然失败了,但契丹本部并没有太大的损失,随时都可以卷土重来。

不过虽然后晋打了个胜仗,但自身的损失不可谓不大,最主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崩溃了。本来连年的战乱就把老百姓搞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石敬瑭在位这些年,为了孝敬干爹又玩命的刮地皮,老百姓本来就是赤贫。偏偏打仗期间不能耕种,完事儿还遇到了旱灾,闹的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别说是百姓,连当官的都快饿肚子了。

石重贵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可谓是了如指掌,但他没办法,因为打仗必须要钱,没钱就没办法打仗,当兵的饿肚子就会造反,李存勖等人的下场他是非常清楚的,于是他不顾一切的刮地皮,搞的全国上下嚎哭一片。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仗是绝对不能再打下去了。当时景延广提出来的计划固然是有气节的,却是在错误的时间提出来的,目前国内的情况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而且如果还继续对契丹强硬的话,情况很可能继续恶化,最后不外乎就是亡国。

石重贵此时也有了几分醒悟,大约也想要议和,但是不好意思直接说,于是就罢免了景延广,把他流放到西京去了,然后由主和派的桑维翰上台主政。

桑维翰上台之后,开始试着和契丹和解,但是因为石重贵开始把事情做绝了,此刻也是半推半就,没拿出太多的“诚意”,再加上先前打了胜仗,心里有点狂,所以谈了几次都没成功。

次年,也就是公元945年,耶律德光再次兴兵北伐,很快他们又打到了邺城,这一次石重贵还是御驾亲征,并且命令顺国节度使杜重威当北面招讨使,也就是让他全权指挥大军,其实此时后晋国内还是有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的,可石重贵偏偏就选中了杜重威这个胆小懦弱而又贪婪的家伙,此举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亡国。

杜重威根本不敢和契丹人交战,胜仗倒是打了不少,不过他打的都是老百姓,其实就是带着大军四处抢劫,大发其财。他被契丹军一路追着打,一直到了河北顺平境内,终于被契丹人团团包围。

当时耶律德光也看出来杜重威是个窝囊废,于是就下令发动总攻,彻底消灭后晋的主力兵团。可是没想到这时候天色已晚,却刮起了大风,尘沙漫天,对面看不到人影,耶律德光还是一意孤行。

这边后晋的将士们看到契丹人全体出马,就请求杜重威下令决战,可是杜重威胆小如鼠,说风太大了,环境不好,要找个风和日丽、天气美好的日子再决战,当时他的好朋友李守贞就拍着大腿说:“我说老杜,你怎么糊涂啦,现在敌众我寡,坏天气正好对咱们有利,说不定这是老天要救我们呢!”

杜重威转念一想也觉得有道理,就很勉强的点了点头。李守贞二话不说带着群情激奋的大军杀了出去,当时晋军是顶风作案,不比契丹人顺风顺水,所以契丹人也有轻敌的意思,可没想到,晋军的悍将李存审之子符彦卿,不顾一切的率领骑兵杀入了契丹人的营寨之中,当时契丹人也不打算防守了,所以壕沟也填平了,鹿角也拔掉了,晋军长驱直入,把契丹人杀了个措手不及,顿时大败。

本来这个时候,如果晋军奋起直追,给契丹人来个冤魂附体、不死不休,耶律德光也许就没机会来第三次了,可是偏偏杜重威胆小过人,一看命保住了,赶忙鸣金收兵,不让追了,才让他顺利地退回了幽州。

这下子,不明就里的石重贵对杜重威可是心服口服外加佩服了,心想,有了这样的名将老子还怕契丹个球啊!他没想到最后就是这个所谓的名将葬送了他。

公元946年七月,耶律德光休息够了,决定再一次讨伐后晋,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耶律德光也明白,后晋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弱,光是靠蛮干,是没办法一举铲平,所以他打算搞点大的阴谋诡计。

这个阴谋诡计还要着落在汉奸新锐赵延寿的身上。

不久赵延寿就给石重贵写信,说是自己怀念祖国,要求投降,并且帮助祖国把燕云十六州夺回来,用来恕罪。大约他的手下文采比较好,信写得声情并茂,居然真的把重感情的石重贵给感动了。

面对燕云十六州这么大的诱惑,石重贵立即决定出兵,而总指挥还是他最信任的杜重威,毕竟在他的心里,杜重威实在是可以和乐毅齐名的大品牌战神了。

因为契丹人故意设圈套,所以杜重威一开始的攻势非常凌厉也很顺利,一口气就打过黄河去了。当耶律德光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地差点没晕过去,终于,后晋的黄河天险失效了,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不久之后,双方大军在恒州决战,耶律德光派兵绕道抄了杜重威的后路,把他牢牢的困死在了河南,最后粮草用尽,杜重威也不想以身殉国,乖乖的派人跑到耶律德光面前去投降。

耶律德光给他开出了出乎意料的优厚条件,答应捧他做皇帝。大约是当时的皇帝太好当了,比现在当临时工都容易,所以杜重威想也不想就答应了,立即命令全军排好队,放下武器,向契丹大爷们投降。

石重贵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悲愤,想要御驾亲征,可是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光杆司令去了跟没去一样,去找大臣商量对策吧,大臣们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第二天凌晨,叛徒张彦泽攻破了大梁城门,生擒石重贵。

后晋帝国,亡国。

后晋亡国之后,耶律德光并没有杀死石重贵,因为石重贵始终是他名义上的孙子,虽然他不肯称臣,但是爷爷却叫了好几年,所以怎么也有点香火情,于是把他弄到契丹首都西楼去,给了五十顷地,让他去修理地球了,也算是劳动改造吧,不过永远也别想有出狱的日子了。

石重贵厚着脸皮还挺能活,一直到公元964年才死去,那时候已经是宋太祖乾德二年了。

占领了大梁之后,耶律德光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他不让赵延寿当皇帝,也没有捧出杜重威,而是宣布自己兼任中国皇帝,并且把契丹的国号,改成了辽国,咱们以后说的辽国,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不过耶律德光实在是不懂得如何统治中原,不几天就把整个国家搞得天下大乱,乱成了一锅粥。

当时辽国并没有给士兵发工资的制度,他们的士兵经济来源就是抢,美其名曰“打草谷”,有人劝他,在中原不能这么干,还是赶紧发工资,耶律德光表示不能理解,发那玩意儿干啥,我的士兵没钱可以抢啊!

于是,一场无休无止的公开抢劫开始了。

你想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时间一长,耶律德光就感觉到自己在中原呆不住了,于是他就想着回国,可是没想到,刚刚出关,要踏上祖国的国土了,这个时候却生了病,而且是一病不起,一夜之间就翘辫子了,关于这件事情,因为牵扯到了辽国的一件大事,需要大说特说,咱们以后写辽国的时候会提到。

耶律德光死了之后,且不说国内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说中原也有一个强者顺势脱颖而出,他是个运气好的军阀,就是刘知远。

刘知远,后汉高祖,和石敬瑭一样,也是沙陀人。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石敬瑭是沙陀贵族出身,而刘知远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平民。

刘知远是从一名弼马温开始发迹的,也就是给李存勖养马,后来因为救了石敬瑭而开始发迹,等到石敬瑭称帝的时候,他已经是后晋的第一名将,所以石敬瑭把镇守河东的美差交给了他,算是封他为诸侯了吧。

当耶律德光和石重贵交战的时候,刘知远因为之前和石重贵闹别扭,石重贵多次想要剥夺他的兵权,所以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耶律德光胜利的时候,他手下兵马在七八万之间,而且全都是精兵。

不过刘知远并不打算蛮干,更不打算投降,他只派出几个使者去见耶律德光,表示了自己渴望和平的意愿。

后来耶律德光打算认他做干儿子,可是刘知远不愿意犯石敬瑭当年的错误,就一口回绝了。

耶律德光很生气的指着他左右摇摆态度不明确。

刘知远当时也没有拿定主意该怎么办,总体来说就是静观其变,等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很英明的,不久之后,辽军因为打草谷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原境内乱成一团,到处都是私人武装和起义的百姓,耶律德光根本就治不了,这是他政治上的失策,是无药可救的。

这时候,刘知远手下的大将门就劝他赶快称帝,带领他们驱逐鞑虏、复我中华。为此他们不惜赶鸭子上架,重演了一次石敬瑭当年的闹剧,当他阅兵的时候,士兵们忽然趴在地上山呼万岁,请他登基。

在大臣们的一再劝说之下,刘知远似乎也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公元947年,在太原正式登记当上了皇帝,当时国号还是晋!

这时候,全国都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他这边竖起大旗,三五天的功夫,就得到了十几个州,而且都是自动送上门来,没动一刀一枪。两个月后,耶律德光撒手人寰,刘知远知道自己的好运来了,于是立即出兵挺进中原。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得到洛阳和开封,算是名义上收复了全国。

此时他才把国号改为汉,自称是汉朝的后裔!

当时虽然刘知远已经控制了几个大城市,但耶律德光临走的时候,还留下了几万人马,由他的堂弟耶律麻苔率领,刘知远本来不想太快和契丹人开战,可是好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耶律麻苔因为太过于残暴,结果当地百姓组成的义军,以冯道和李崧为首,联合起来把他给打败了,魂不守舍的耶律麻苔,仓皇的逃回了幽州。

在此之前,刘知远下令给汉奸杜重威让他搬家,大家都知道,皇上让节度使搬家那就等于是下战书,杜重威当然不愿意,于是双方展开大战,耶律麻苔派大将杨衮去帮忙,结果杜重威战败,投降。

这样刘知远不负众望恢复了被契丹人所占领的全部国土,算是给中原人出了一口气,威信暴涨。

不过,刘知远的福气也就到这里为止了,他在公元948年正月定都大梁,给自己找到了汉朝的好亲戚,并且改了个好听的名字,到了正月二十七就病危了,而且当天就死掉了,享年54岁,留下两道遗嘱,第一,让自己的儿子刘承祐当皇帝,第二,自己既然死了,留着杜重威没啥用,跟着一起殉葬吧,别让他在人间丢人现眼了。

刘知远死的这段时间里面,南方再次发生了大事儿,在广东沿海一带立国十三年的闽帝国,遭到了南唐帝国和吴越王国的攻击,被两大强国瓜分,最后灭亡。南唐的国力进一步强大起来。

二月初一,刘知远临死前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就位,他们分别是,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玢、侍卫亲军指挥使史弘肇,还有最后一位最重量级的,后周太祖郭威,当时是一位节度使。

于是闹剧开始了。

因为小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太小,才十八岁,所以这几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顾命大臣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苏逢吉,他倒是个文化人,因此瞧不起另外三个军队里的大老粗,所以每次御前开会都闹得不欢而散,有时候差点都要动拳头,大臣们吓得都不敢说话,只觉得这不是朝廷,而是黑社会的堂口。小皇帝看在眼里,烦在心头,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实际上说起来,后汉最大的亡国诱因此刻已经出现了,那就是党争。以苏逢吉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文党”,因为他是个有点文化的人,而三位大军阀的一派则被成为“武党”,因为他们都是军旅出身。

有文化,但并不代表有素质,苏逢吉就是个这样的人,实际上他不但没素质,而且还很缺德,为人嗜杀,不会体恤百姓。比如他负责刑狱工作,刚刚建国的时候不是有很多的起义军嘛,都是为反抗辽国的暴政才揭竿而起的,按理说都是一个阵营的兄弟,可是苏逢吉不这么认为,他下令严惩,不但抓住了就杀,而且还杀全家,顺便把左邻右舍也赶尽杀绝,谁劝都不好使。

军党里面的史弘肇跟他的关系闹得最僵,两人同样是残忍跋扈的性格,而史弘肇表现出来的霸气比苏逢吉还要略胜一筹,比如他负责京城的治安工作,不管老百姓犯了什么罪,那怕只是偷到,也是个死罪。更有甚者,如果老百姓和当兵的发生了争吵,不尊重他手下的士兵,也要被视为谋反,立即就地正法,说白了就是以杀人为乐。

而杨玢则是史弘肇的帮凶,虽然自己不做坏事儿,却经常在旁边出坏主意。反正刘知远留下的没什么好人。

在刘知远活着的时候,他们还算是有所收敛,也不敢太闹腾,毕竟都是刘知远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谁让刘知远短命呢,他的儿子年纪又小,根本管不了这几尊大菩萨,所以党争的矛盾一下子就升级了。

苏逢吉的野心非常大,有没有想过当皇帝不好说,但想要大权独揽却完全可以肯定,这样的话,郭威等三人也就成了他的绊脚石。有一次,苏逢吉就上书给小皇帝,称自己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宰相这种工作很清闲,他还有一些余热等待发挥,能不能让他兼任一个枢密使的工作。

可是皇帝认为有两位枢密使已经够了,现在这个岗位不招工。苏逢吉有主意了,他指示另外一位宰相上书给皇帝,要把郭威和杨玢调到地方上当节度使,这样的话,枢密使的位置不就空出来了吗?

他想得挺美,可是郭威和杨玢怎么可能如他所愿,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呢。而且,他们两个人一走,上来的肯定都是文党的党羽,日后苏逢吉要想清算他们,一张便条就能要了两人的脑袋,所以说什么也不能走。

于是郭威和杨玢就跑到太后面前去哭诉,表示有奸臣要陷害他们,而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帝国忠臣,是革命的一块砖,到地方上工作也不是不可以,再苦再累都会为国尽忠,但请求等办完了先帝的丧事再走。

刘太后顿时吓了一跳,他知道郭威和杨玢这样说,纯属试探自己。这两位大神是说什么也不能动的,自愿还可以,不然肯定要揭竿而起。于是赶紧把皇帝找来,责备他不应该这么做。

小皇帝很生气,云里雾里地说,这不是他的主意,是苏逢吉的意思。于是,郭威等人更加把苏逢吉恨到了骨头里。

为了安抚两人,刘承祐不但没有让他们下基层锻炼,反而给枢密使杨玢加了一个宰相的头衔,这下苏逢吉傻了,没想到反倒是帮了对手一把,让人家如虎添翼了。现在既能管军队又能插手政府,可糟糕了。

事实上,杨玢也是个浅碟子,得到权力之后,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基本上都不让刘承祐有机会发言了。朝廷里就他一人说了算。

这时候,边疆突然传来了消息,说邺城一代经常被契丹人骚扰,没有一个武力值强大的将领坐镇根本镇不住,所以小皇帝打算打破郭威等三人的联盟,派他去邺城当节度使。当然,史弘肇肯定是不愿意的。但皇帝跟苏逢吉等人沆瀣一气,存心坑爹,所以无论如何郭威都还是去了,也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还成了一代帝王。

郭威走后,两派的矛盾日趋白热化,有几次在聚会的时候,史弘肇和苏逢吉都差点动了刀子,而动刀子的话,苏逢吉一个书生肯定是干不过史弘肇这个杀人如切瓜的大魔头,所以他感到压力很大,于是更加积极地找机会除掉军党。

刚好,有一次李太后的弟弟李业想要做宣徽使,但是这件事情必须要宰相和枢密使商量才能通过,苏逢吉没问题,但是到了史弘肇和杨玢那里,一口就给否决了,史弘肇敢于坚持原则,认为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必须杜绝,当场给李业一顿臭骂!

李业回去之后也毫不客气的就对小皇帝说,史弘肇和杨玢有可能要造反了。苏逢吉也每天跑到皇宫里进谗言,以李从荣等人的例子来吓唬小皇帝,结果,刘承祐终于害怕了,决定采取措施。

这个措施也快,第二天刘承祐的亲信就完成了布防,等史弘肇和杨玢以及同党王章一起来上朝的时候,当场抓获,立即斩首。然后召集文武大臣,郑重的宣布他们企图造反,阴谋败露,已经被明正典刑,可谓是证据确凿,没什么好说的了。大臣们也是一个个的举手成快,然后小皇帝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三人所有家眷全都杀了个干干净净。

从事情的表面上来看,小皇帝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儿,以后可以甩开膀子好好的大干一场了,但是他似乎还忘了,军党之中有一个漏网之鱼,此刻手握重兵,正在邺城驻防呢,此人就是郭威。

郭威最后成功当上了周太祖,而他这次叛乱的过程跟李嗣源、李从珂、刘知远等人比起来也是一样的容易,甚至更加的轻松。

首先,郭威没有主动动手,先下手为强的是刘承祐,刘承祐知道史弘肇等人死了,郭威不能留,于是就下了几道旨意,让供奉官孟业去杀郭威的亲信澶州镇守使李洪义,又让人传旨给郭威的手下郭崇威和曹威直接杀了郭威,然后派开封府尹刘铢去诛杀郭威的全家。可是他没想到,这三道旨意全都所托非人。

第一个就是李洪义,这个人应该说还是比较可以信任的,至少从道理上讲得通,为啥呢,因为他是李太后的弟弟,这是实在亲戚,当然可以信得过,可是没想到,李洪义接到旨意之后,立即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殷,王殷赶紧告诉了郭威,于是事情败露了。

郭威似乎早就有心理准备,听完之后不慌不忙,把皇帝的密旨拿给他的手下看,并且表示要入朝“请罪”

当时他把郭崇威和曹威叫来,说:“我打了一辈子仗,都是和史弘肇他们在一起,既然他们都死了,我也不想活了,你们动手吧,既然皇上下旨了,你们如果不动手,我可要自杀了。”

两人赶忙痛哭流涕的表示,这肯定不是皇帝的意思,是朝廷内的奸臣挑唆,愿意跟随郭威带兵去朝廷“请罪”!

郭威长叹一声,就说既然这样,那我暂时就不死了,等请了罪再死也不迟啊,于是组成了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奔大梁进发,请罪去了。

刘承祐听说事情败露,郭威带兵来“请罪”顿时差点吓尿了,除了埋怨大臣们耽误了自己,一点主意也没有,讨论了半天才决定让张彦超带兵去澶州迎战叛军。

其实如果这一计划实现,在澶州挡住郭威,各路勤王军到来之后,谁胜谁负真的很难说。但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郭威的铁杆粉丝战将王殷现在就在澶州当指挥使,而节度使李洪义第一个就叛变了。

那么后面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郭威大军一到,李洪义和王殷就打开了城门把他请了进去。澶州,那是邺城到到河南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不攻自破,郭威也知道兵贵神速,赶忙率军渡过了黄河,兵锋直指大梁。

说什么都晚了,开打吧。

刘承祐把国库里所有的钱全都拿出来赏赐给士兵,连反叛军的家属也有赏赐,目的是让他们起到一定的劝降作用。

本来如果这样做的话,郭威也许还是有不成功的可能,可是活该刘承祐倒霉,这时候又蹦出来个会吹牛的,泰宁节度使慕容彦,他大吹大擂的表示,不用这么麻烦,郭威不可怕,末将弹指之间就能破之。

刘承祐也是病急乱投医,居然就相信了,把手底下的兵马全都交给他去决战。第二天,慕容彦率军出城,两军在刘子坡相遇,但是没动手,因为郭威要装一下,表示自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这样一来,慕容彦可就嘚瑟了,还以为叛军害怕他手下那一群乌合之众的绣花枕头呢!连夜跑回去跟刘承祐吹嘘:“他们听说了我的大名都害怕了,不敢动弹,皇上不用担心,明天我就让他们全军覆没。”

刘承祐听完之后大受鼓舞,第二天一早跑出城外,眼巴巴地等待着看慕容彦大展神威,乱臣贼子郭威全军覆没。

可是最后观众们失望了,郭威没覆没,倒是慕容彦老先生全军覆没了。

刘承祐一看打败了,赶紧撤退吧,他身边的阵容还挺豪华,大臣们基本上都来了,于是一窝蜂地往回跑,可是没想到开封府尹刘铢把城门给关闭了,而且还冲着皇帝放箭,这情况肯定是叛变了,刘承祐只好往回跑,结果在半路上被追兵追上,死于非命。

十一月二十日,郭威进入大梁。

以前几次叛变,这时候,大臣们都应该排队来迎接新皇帝了,可是这次没有,因为大臣们出不来,郭威的大军满世界抢劫呢!前几次叛乱没这种事儿,这次郭威也是没辙,给士兵们许了愿,抢劫十天,所以大臣们对他非常不满。

结果郭威等了好几天,大臣们也没有排着队来劝进,还是手下提醒他,赶紧禁止士兵抢劫吧,不然就前功尽弃了,郭威才恍然大悟。

果然停止抢劫之后,冯道领着大臣们来了,可是并没有劝进的意思,弄得郭威很失望,不知道自己还缺点啥,其实就是他装的太过了,这里的人都怕横的,你跟他们装,他们自然不怕。

结果郭威去见李太后,李太后表示应该让武宁节度使李赟来当皇帝。郭威装得过了头,回不过来,也只好答应。然后,他就像模像样的从大梁撤军了,不管手下的士兵们怎么叫喊,他只是稳坐钓鱼台,表示对皇位没兴趣。

事情发生在十二月二十日,郭威的大军来到了澶州,大军正要开拔,这时候,突然有几千名士兵包围了郭威的帅帐,撕破黄旗披在他的身上,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强烈要求他继承皇位。

郭威对这事儿“毫不知情”而且还很“反感”,但是盛情难却,他也没办法,只好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宣布登基称帝。

然后郭威的大军转头,再次回到了大梁。

这一次郭威比较满意,因为大臣们在冯道等人的带领下已经排着队来劝进了,他也是个实在人,当时也不推辞,不玩虚的,直接就表示答应了。

然后李太后传旨,把传国玉玺交给郭威,后汉正式灭亡。

这一年是公元951年,正月初五,距离建国仅仅四年。

在同一年,南方的南楚王国经过连续不断争夺帝位的内战后,皇帝马希崇发觉他有随时死于政变的危险,于是就向新兴起的强大的南唐帝国求援,这对南唐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福,做梦都没想过,于是立即出兵进入南楚首都长沙,然后把马希崇和全部皇族囚禁起来,宣布南楚灭亡。

五代十国进入了最后的统一阶段,但统一的工作不是由郭威来完成的,完成这个任务的大人物叫赵匡胤。

按理说后周也是五代中的一代,而且是最后一代,应该在这本书里诠释,但考虑到宋史和它关联太多,所以还是放在宋史中去说吧。

阅读全文
五代十国(下)

五代十国(下)

《五代十国(下)》这本书很有味道,把很多情节都描绘的淋漓尽致,不错的小说。

作者:公孙谏类别:穿越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贺環李存勖_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_全集全本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