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北朝

铁血北朝已完结

铁血北朝

标签:玄幻,科幻,总裁来源:奇热作者:公孙谏主角:拓跋焘,拓跋珪

主角是拓跋焘,拓跋珪的书名叫《铁血北朝》,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公孙谏写的一本出版图书风格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无数的闲人,这些人终日无所事事,作威作福,而人民完全没有飞黄腾达和反抗的机会,日子久了心里一定会有怨恨。从骨子里说这种政策是反人性的。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崔浩的思想还没有那么先进,他的初衷还是...

精彩章节试读:

北方的统一并没有给魏国带来安宁,相反国内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鲜卑贵族对于汉人非常歧视,双方在朝堂和民间发生了很多摩擦,形势不容乐观。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北魏皇帝就一直奉行和汉人豪强地主合作的政策。

鲜卑贵族便试图用更换皇帝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拓跋珪被迫实行白色恐怖,对拓跋贵族实力派实行无情打击,但最终众叛亲离,被逆子所杀。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之后,鲜卑贵族有所让步,汉人在中枢机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武帝拓跋焘慢慢地消除了汉人豪强的对抗情绪。智囊崔浩进位司徒,位列三公。范阳人卢玄、赵郡人李灵、渤海人高允等汉人人才进入北魏朝廷。中书省门下省汉族官吏占了一半,儒家学子齐集一堂,出现了自从西晋亡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儒学的兴盛让鲜卑贵族们感到非常不安,拓跋焘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大大地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利用佛教来进行反击。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大约是在东汉汉明帝时期,由于是从境外传来的,中原人称之为胡教,正好被鲜卑贵族用来和儒学对抗。儒学虽然不是宗教,远远比不上佛教对普通人的影响力,所以汉人大臣崔浩把道教天师道首领寇谦之推荐给皇帝,希望拓跋焘发展道教,以此弱化佛教的影响力。

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道士就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他就是寇谦之。寇谦之声称自己曾经被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亲自册封为天师,让他下山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这个太平真君指的自然就是拓跋焘,拓跋焘也认识到佛教的壮大可能对鲜卑汉化没有好处,而且佛教的势力膨胀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正常秩序,所以对寇谦之非常的礼遇,不但承认寇谦之的宗教地位,而且连自己的年号都改了,改为“太平真君元年”!

其实当时的天师道最主要的还是在南方发展,有自己的宗教领袖。寇谦之这么一搞,顿时就造成了天师道的分裂。此后天师道分为南北,寇谦之为北天师道的领袖。

除此之外,崔浩为了加紧拓跋鲜卑的汉化,还在国内大力推崇儒学,建立门阀制度,企图用门阀来统治国家。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拓跋鲜卑上层贵族的极大不满。当然这些事儿光靠崔浩是做不到的,他只不过是一个臣子,而且还是个汉人臣子,虽然地位高,但曲高和寡。当时北魏的汉人臣子非常少,而且普遍说不上话。崔浩之所以能够在北魏掀起新一轮的改革,主要是拓跋焘的意思,所以鲜卑贵族把所有的矛盾和怨恨都集中在了拓跋焘的身上。他们认为只有除掉了拓跋焘,鲜卑人才能真正地成为北方世界的主宰,不让汉人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所以一场叛乱也就在所难免。然而真正策划和主导了这次叛乱的并非鲜卑人,而是一个名叫刘洁的匈奴人。

刘洁这个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相反他自从掌握了权力之后,就在朝廷之中作威作福,奉承他的人升官发财,招惹他的人都遭到陷害和报复。就连鲜卑的贵族们对他也是争相归附。为了拍马屁,他们搜刮来的钱财都要和刘洁平分。刘洁几乎成了北魏帝国最有钱的人。

这些年的顺风顺水让刘洁被猪油懵了心,一心想要追逐更大的权利。在这条路上崔浩成了绊脚石,而崔浩的后台正是拓跋焘。崔浩所推行的儒学以及门阀制度严重伤害到了刘洁的利益,所以他打算除掉拓跋焘。

不过,太武帝拓跋焘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被除掉的,他不但能骑善射有一身好武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底,他还是统一北方的大功臣。鲜卑贵族好多把他奉若神明,不大愿意放弃他。

基于这个原因刘洁先是积极地联络了朝廷里的一批鲜卑武将,做了很多说服工作,达成共识之后,他就准备行动。现在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而不久之后,这个机会就来了。

鲜卑人的大敌柔然部落经过了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力量有所恢复,北魏帝国西征凉州的时候,柔然人的铁骑甚至一度攻打到魏国的都城平城。

在这种情况下,一向铁血的拓跋焘决定亲征再进行一次北伐,彻底毁灭柔然人。刘洁觉得自己的机会来到了。当时他对自己的同谋们说:“这次出征皇上很可能会有危险,一旦皇上出了事儿咱们应该另立新君,我觉得乐平王拓跋丕不错,他是皇上的亲弟弟,而且非常贤明,应该让他来当这个皇帝。”

其实刘洁的阴谋绝对还不只这些,在出征之前他听说尚书右丞张嵩家里藏有图谶,就屁颠屁颠地跑到人家家里去问:“听说图谶上记录,北魏帝国灭亡之后应该是姓刘的当皇帝,上面有没有记录我的姓名。”

面对这么直白的问话,身为北魏尚书右丞的张嵩有些张口结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想了半天才说:“只有姓氏而没有名字!”

这就够了,最起码给了刘洁一部分的信心,认为自己还是有可能坐上皇帝宝座的。刘洁之所以会这样想,原因很简单:汉朝以后,改朝换代就像走马灯一样快,无论多么庞大的帝国,都可以顷刻倒塌!如今的拓跋焘文治武功未必就赶得上苻坚,既然苻坚可以灭亡,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成第二个姚苌呢!

得到张嵩的指点之后,刘洁开始准备下一步的计划。当时拓跋焘指定的是分进合击的战略,出塞到达漠南之后,以轻骑组成快速行动部队打击柔然。他的骑兵正面抗衡柔然的骑兵。这在中原对抗草原的作战史上不多见,但鲜卑人本来就出身草原,而且一向都以“匈奴的征服者”自居,骑马打仗自然毫不费力。

公元443年秋季,拓跋焘终于率领主力大军到达了漠南。当时乐安王拓跋范、建宁王拓跋崇各自率领十五个将领从东路进击,乐平王和另一将领各自率领十五位将领从西路进击,拓跋焘亲自率领中路军进击,中山王拓跋辰率领十五位将领当后备部队。

拓跋焘率先抵达鹿浑谷,正好遭遇到柔然大汗“郁久闾吴提”,远远地可以看到众多穹庐般的帐篷围绕着可汗的金色大帐。这让拓跋焘感觉非常意外,也非常兴奋,可是也有一件事儿让他感觉到气愤和不解,东西两路大军居然没有前来会和。这样一来,他的中路军就成了一支孤军。

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拓跋焘顿时陷入了矛盾之中。到底打不打呢?一生征战的拓跋焘深知出其不意的道理,可是万一柔然人使用诱敌之计怎么办?!

这时候,太子拓跋晃站了出来,对老爹说:“咱们行军速度这么快,柔然人绝对想不到,如果现在乘他们不备突然出击,一定会让他们措手不及!”

刘洁故意想让拓跋焘陷入泥沼之中,他可不想看着拓跋焘打胜仗,于是持反对的态度说:“我看到柔然人的军营之中尘土飞扬,这说明他们的人数非常多,如果我们现在出击,可能会被他们包围,不如等到各路大军云集然后出手。”

凭借着自己多年征战的经验,拓跋焘反驳道:“敌营之中尘土飞扬,那是因为士兵们惊慌失措到处乱跑造成的,一个平静的军营之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尘土呢!”

不过拓跋焘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也知道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害怕中了柔然人的诱敌之计。这要是在他年轻的时候,说干就干,可是当皇帝的时间长了,百战百胜的拓跋焘也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话虽然说得好听,但毕竟心里胆怯,所以并没有立即出击,想要等待其他几路大军来会和。可是柔然人怎么可能给他这么充分的时间,不久之后就拔营起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拓跋焘一路追赶到了“石水”这个地方没有看到敌人的踪迹。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柔然人大部队虽然逃走,却派了一路骑兵去偷袭拓跋焘的粮仓。柔然人由于是游牧民族,打仗的时候喜欢硬拼,这种中原人惯用的断粮道,烧粮仓的买卖以前从未对北魏做过,所以守军的防备很松懈。

当时负责守卫粮仓的是北魏琅琊王司马楚之,当时北魏原镇北将军封沓投降了柔然汗国,派人去劝降司马楚之让他断绝北魏帝国的粮食供应。司马楚之是晋宣帝的八世孙,正宗的皇室血统,曾经为北魏立下过赫赫战功。封沓劝他趁机恢复晋朝,但是司马楚之认为晋朝亡国时间太长,而且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所以严词拒绝。

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军营里面突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儿,一只驴的耳朵无缘无故被人割掉,不知去向了。当有人向他报告的时候,司马楚之立即敏感地判断说:“这肯定是柔然人暗中派人进入军营探听虚实,割掉了一只驴耳朵作为信物,看来柔然人的大军马上就会来到,各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准备战斗!”

可是运粮军人数比较少,而且也不是精兵,再加上士兵们想不到柔然人放弃大部队攻击他们这一支偏师,所以顿时全都惊慌失措。

司马楚之不慌不忙,命令立即砍伐树木建立起临时的城墙,当时正是十一月份,天气寒冷,北方草原更加滴水成冰,司马楚之下令在临时搭建起来的城墙上面浇水,使它结冰,一夜之间,一座坚实的水晶城墙出现在草原上,在斜射草原的阳光下反射着银色的光芒,滑溜得站不住人。

此时柔然人的骑兵队伍已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喊杀声震天席地。司马楚之稳坐中军,下令弓箭手戒备。等到柔然大军一到,发现自家的骑兵被城墙阻隔在外面根本起不到作用,突袭肯定是没希望了,又遭到弓箭手的压制,所以立即撤军。军粮总算是保住了。拓跋焘听到这个消息,直吓得一身冷汗。

拓跋焘这一次军事行动没有收到事先所期盼的胜利果实,粮草又受到骚扰,只得班师途径沙漠。大军断粮,死伤了很多的士兵。当时刘洁就奏请拓跋焘逮捕崔浩,因为崔浩是主战派,如果不是他力劝拓跋焘出征,就不会有这次的失败。

可是当时崔浩受到拓跋焘的宠信,而且拓跋焘的头脑很清醒,他知道错不在崔浩,于是呵斥道:“此次失败全因为将领们不能如期会师,还有我遇到敌人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罪在诸将,和崔浩没一毛钱的关系。”

刘洁没词了。等到拓跋焘回到了平城立即展开调查,先后逮捕了八名将领,严加拷问之下,拓跋焘顿时倒抽了一口冷气,原来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精心策划的圈套之中而不自知,幸亏老天保佑,司马楚之帮自己挡了一劫。

事情还要从刘洁说起,原来一心想要废除拓跋焘另立新君的刘洁,在出征的时候故意错误地传达了会和的日期,以至于拓跋焘到达鹿浑谷六天各路将领还没有到达,又派人故意泄露了魏军的屯粮之地,退兵的时候还一再劝拓跋焘抛弃大军单独回京,以便安排人在半路上截杀。这一切都在事后败露。幸亏拓跋焘没有听他的劝告,坚持和将士们一起返回,不然这次肯定翘辫子了。

拓跋焘知道这一切,心里又是愤怒又是后怕,立即下令逮捕刘洁,并且派人跑到张嵩家里去搜索图谶,果然搜了出来。拓跋焘一怒之下下令处斩参与阴谋的八名将领,主犯刘洁张嵩这些人一律屠灭三族!作为皇弟的拓跋丕事先知道刘洁的阴谋,也受到牵连,因为忧虑过度而死。

此次政变虽然中道夭折,但是对北魏不可谓不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拓跋焘认识到自己的统治并不牢固,所以大肆杀戮鲜卑贵族,也开始削弱他们的权利。这样一来,身为汉人的崔浩就把握到了机会,由温和的改革内政转变为激进的大刀阔斧,他觉得复兴儒家推动门阀制度形成的契机已经来到了。

不过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崔浩紧跟着又遇到了一个对手——佛教!

儒家并不是宗教,所以不具备那种让人丧失理智的向心力,远远没有佛学对普通人的影响那么大,大力地推崇儒学势必会遭到佛教的阻挠,两个实体肯定会有很大的碰撞,而且北魏的佛教过于发达,以至于和尚们私占田产,蓄养奴仆,利用各种手段吞并私有财产,几乎都成了北魏的一颗毒瘤。崔浩认识到要想使得国家富强,首先是尊奉儒家,第二就是铲除佛教,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在崔浩的影响之下,拓跋焘也下定决心要在全国范围内控制佛教的增长,因为他天性铁血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的就想全面禁佛。但当时佛教在北方已经根深蒂固,自从他征服凉州割据政权打通丝绸之路后,从西域和天竺来的高僧更加层出不穷,例如苻坚、姚兴这些人全都是铁杆的佛教粉丝,在他们的帮助之下,佛教已经家喻户晓,这可比杀几个大臣,或者更改几项国策要艰难得多了。

不过拓跋焘还是等到了一个机会,找到了一个铁一样的借口!

公元446年,匈奴人盖吴在杏城聚众造反,一度兵马达到十几万,为了更好地对抗北魏盖吴向刘宋王朝称臣,起义军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北魏军团之后,向长安进发,战略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和北魏平分中原。

拓跋焘对本次事件非常重视,一方面他要小心匈奴人卷土重来,第二长安形势险峻,南连黄河,北接河西走廊,又有函谷关天险,如果被叛军控制,很有可能真的会造成帝国分裂,所以必须亲征。

然而在这次亲征的过程中,拓跋焘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在平定盖吴叛乱的过程之中,发现长安一些佛寺的秘密。当时生活在西北地区的老百姓受佛教的冲击最大,关中和陇右凉州地区受到佛教的冲击最大,所以信佛的民众最多。有些寺庙不知道自爱,以传授佛法为名,广泛占领土地,严重地影响了征收赋税,偌大的一片领土几乎都是和尚的天下,地方官无法管理。为了应付战乱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多的寺庙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这种情况朝廷并非不知道,但很多年以来都是放任自流。和尚们随即就以为这是合法行为,实际上默认并不代表承认,政府可以随时变卦。

拓跋焘在平定盖吴叛乱的时候,很轻易地就在长安的一处佛寺发现了僧人私藏的武器,而且数量还不一般。北魏政府规定民间不能私藏武器,现在发现了这么多的武器,拓跋焘顿时也就找到了借口,一口咬定关中的所有寺庙全都参与了盖吴的叛乱。崔浩经过调查,发现佛教不仅仅是私藏武器这么简单,在一件佛寺的暗室之中他还发现了和尚私藏的金银财宝、美酒以及他们和贵族妇女淫乱的证据。崔浩立即向拓跋焘上书,要求彻底摧毁佛门。

第二年,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拓跋焘下达了灭佛的诏书,并且自称为灭佛圣人。斥责佛教是天下的毒瘤,是导致民变不断的罪魁祸首,下令拆毁寺庙、焚烧经典、所有的和尚全部坑杀,一个不留。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开始了。

北魏政府的官员们接到这项诏书之后立即行动起来,捣毁寺庙,捉拿僧侣。全国范围内的僧人或被杀害,或者四散而逃,毫不夸张地说,就连一些秃子都受到了牵连无辜惨死,中国沙门经历了第一次大祸,很多历史性的建筑被毁灭。

皇太子拓跋晃本身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拓跋焘准备灭佛的过程中他曾经极力加以阻止,无奈拓跋焘已经认清了佛教的本质,认为佛教对自己的统治毫无益处,而且还在碍手碍脚,任何人的劝解也听不进去。不过拓跋晃还是尽了自己的全力来解救这些和尚,由于当时他正在“监国”,所以诏书到了他的手里之后,没有立刻发出去,而是让自己的手下快马加鞭地通知和尚们乔装逃走,所以各地的和尚大多有机会逃逸。

崔浩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他一直都在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佛教的陨落预示着儒教即将兴盛,他可是着手大力地推进门阀制度,在北魏帝国建立儒家学校,希望将北魏建立成文人士大夫的乐土。虽然皇帝是胡人,但统治阶级全都变成汉人门阀。

他的所作所为,立即就引起了鲜卑贵族的极大不满。要知道,九品中正制的根本就是门阀制度,而门阀制度的形成完全依靠的就是儒家士大夫。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严格来说九品中正制根本不利于社会和谐,不但把大量的人才抛弃在政府之外,而且还养了无数的闲人,这些人终日无所事事,作威作福,而人民完全没有飞黄腾达和反抗的机会,日子久了心里一定会有怨恨。从骨子里说这种政策是反人性的。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崔浩的思想还没有那么先进,他的初衷还是好的。他大力整饬品流,严格审查百姓的出身等级,积极地推动门阀制度的形成,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社会安定。

在崔浩的心里社会如何才能够安定呢!他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上来分析,那就是各安其位。上等人就是上等人,下等人就是下等人,有钱人永远有钱,没钱的就甘于平淡,被奢望。因为这是命,这是制度。如果人人都能遵守这样的制度,那么社会秩序一定会井然,再也不会有什么暴动发生了。

其实崔浩错了,先不说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还有日后有可能激发的民变和政变,就说眼前的鲜卑贵族还有代北豪强,以及没有进入高门大阀的汉人地主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这些人本来有钱有地位有名望,可是祖上的名望并不高,按照崔浩对于门阀的理解,他们根本都“不入流”,而以前汉人的高门士族现在全都非常潦倒,一旦让他们爬到自己的脑袋上去,任谁也转不过这个弯儿来,尤其是鲜卑贵族,他们认为天下是鲜卑人的天下,汉人只不过是被征服的奴隶,怎么可以称得上是高贵的门阀呢!这简直就是谋反,滑天下之大稽,崔浩非死不可。

崔浩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决心,还演出了一出闹剧。当时太原王氏的一个子孙叫王慧龙的人逃到了北方。原因是王氏家族支持桓温的儿子桓玄建立楚国,所以被宋武帝刘裕追杀,崔浩听说之后,立即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无比高贵的人,这可真是我的荣幸。

这件事可以看成是崔浩的“以身作则”,也许所谓的王慧龙根本就不是太原王氏的人,此事不可考。但他就是要借助这次婚姻来告诉全天下,高贵的人就是高贵的人,就算是要了饭依然高贵,我崔浩就认定了他们。

鲜卑人不干了,区区的王慧龙在北方已经形同乞丐,而崔浩却对他如此重视。努力把出身说的如何不可改变,那我们鲜卑人出身于草原大漠,根本不可能进入汉人的门阀体系,这不是侮辱人吗?这不是要造反吗?

当时不少的鲜卑大臣上奏章要弹劾崔浩,可崔浩毕竟是拓跋焘的第一智囊,深受他宠幸多年,所以尽管大臣们把崔浩当成了公敌,但崔浩依然屹立不倒。不过这种被孤立情形实际上已经非常危险,只不过崔浩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而已。

该来的总归要来,自从崔浩搞门阀制度的那一天开始,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贵族都把他恨入了骨髓,他们每天都在背地里商量怎么把他拉下来,让他的九品中正制去见鬼,终于有一天这个机会来到了。

公元450年拓跋焘以打猎为名,率领十万大军进入刘宋王朝,想要试一试南朝的实力。因为北方的强敌已经全部消灭,现在也没有什么对手好找,统一全国也就全在刘宋的身上了,所以拓跋焘还是非常紧张的。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刘宋军团的实力似乎比北方所有被他消灭的那些国家都要强。尤其是守城的功力更加让他别开生面。大军推进到长江以北的一座小城“悬瓠”就被挡住了去路,刘宋军团拼死抵抗,把他托在城下四十二天不能挪动一步,而且宋军还派出一支偏师夺取了他身后的彭城,俨然有切断他后路的架势。

拓跋焘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忽然又接到了大臣们弹劾崔浩的奏章。上面所写的内容让他觉得非常难以忍受,甚至于比起现在被困的窘境更加的棘手,有可能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完全崩溃的一件事儿发生了。

拓跋焘在深思熟虑之后,觉得刘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灭亡的,况且还有长江天堑摆在那里,魏军势必不能飞过去。所以他打算班师,等解决了内部的事情然后再杀一个回马枪。几天之后,北魏军团从宋境撤离。

当时刘宋的皇帝是刘义隆,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明君,文治方面非常出色,南朝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在武功方面,刘义隆缺乏实际经验而且又非常的自负,将领们打仗都要靠他在首都建康遥控指挥,这本来已经犯了兵家大忌,可是他仍然不知道悔改。就在拓跋焘撤军的时候,刘义隆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北魏军团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主动出击,生擒他们的皇帝。

于是刘义隆让自己的弟弟刘义恭当总司令,再命王玄谟当先锋追击拓跋焘。当时刘义恭进驻彭城,而王玄谟率领大军尾随在北魏军团之后连续夺取了两座城池,当时长江以北北魏境内的汉人老百姓很久都没有看到“人民的军队”了,而且王玄谟的攻势又是那么猛,百姓们顿时就产生了错觉,以为这一次要回到祖国怀抱了,所以蜂拥来投,而且带来了大量的补给给所谓的“人民子弟兵”!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王玄谟是个非常贪财的家伙,他看到这种情形之后,立即发掘出了一个商机。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给来投奔自己的老百姓每家都发一匹布做犒赏,然后却命令他们每家每户交出八百个大梨,老百姓们根本拿不出这些东西,所以能逃走的全都逃走了,没有来投奔的也不敢再来。真难得他有这么好的商业头脑。

拓跋焘自然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他没有出击,因为崔浩的事情远比边境上的摩擦要棘手得多,他一面命令驻守“滑台”的大军死守城池,一面尽快地解决崔浩的问题,那么崔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原来是一本书引发的,而这本书不是普通的书,他是崔浩根据拓跋焘的建议编写的一本北魏帝国的《国史》!

根据大臣们的奏章来显示,崔浩在这本书里面犯了左倾主义的路线错误,他把鲜卑人的祖宗写成是投降匈奴的李陵。不知道崔浩是如何考证出来的,反正他未经拓跋焘许可,很激进地把《国史》雕刻在了石碑上,并且立在西郊天坛。让所有经过那里的百姓都去观看,想要以这种先发制人的手段,让鲜卑贵族们被迫接受这一事实。

但是没想到鲜卑贵族不但不接受还对他展开了口诛笔伐。当时拓跋焘顶住了军事上的压力回到了首都平城,这是他将近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唯一一次不算是凯旋的入城仪式,悬瓠之战,鲜卑军团付出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却没有得到一寸土地,心情郁闷得简直无以复加,常胜将军是不能容许自己有这种失败的。

然而他才刚刚进城,还没有进入皇宫,文武百官就在半路上把他截住,跪倒在马车前面,大声地开始控诉崔浩的罪行,更加令他刚到意外的是,这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崔浩一手提拔的汉人官吏。拓跋焘明显地感觉到崔浩树敌太多,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孤家寡人的地步。百官们痛哭流涕,怨气冲天。

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拓跋焘下令先回宫中。然后大臣们不顾皇帝一路上鞍马劳顿,一个接着一个涌入皇宫,继续向他控诉。

这些人之中包括北魏的天潢贵胄,汉人的豪情地主,北方的豪强,甚至有草原上的部落首领,还有一些宗教领袖,人人把崔浩恨到骨头里,各个面红耳赤地发表着自己的言论,恨不得把崔浩碎尸万段才算甘心。

大家的主题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因为鲜卑人绝对不是李陵的后代!李陵是什么人,是汉朝的降将,一个没有气节和勇气的人,而且他投降了匈奴取了匈奴人做老婆,那也就是说他的后代全都是匈奴人。而鲜卑人一向都瞧不起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匈奴人的征服者!崔浩的说法简直就是在说拓跋鲜卑是匈奴人的后代,这种侮辱任何一个鲜卑人都接受不了。

另外第二点,有些温和一点的大臣认为,学问这种东西是可以讨论的,尤其是编纂《国史》这样浩大的工程,难免其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崔浩写错了也可以原谅,错了就改,还是好同志,没有人非要大兴文字狱的。但崔浩最可气的地方就是把他本来错误的《国史》在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之下,刻在石碑上,然后放在西郊供天下人观看。没有书号你就出书了,这是极大地犯罪。

况且这样做的恶劣后果是,西域、高句丽、吐谷浑以及各国的使者全都看到了,《国史》就像是说过的话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即便现在改正,也会引起无边的议论,神圣的大魏帝国颜面尽失,将会让所有的国家瞧不起,这该怎么办?

而且大家又列举崔浩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的事实,拓跋焘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坦白说崔浩不是清官,收受贿赂并非捏造。但是北魏帝国的官吏实在是全都靠盘剥、贪污、受贿来过日子,因为北魏帝国的官吏没有工资制度。

不过所谓的任人唯亲可能有些冤枉了崔浩,他所任命的那些人,在鲜卑贵族看来固然莫名其妙,但绝对不是他的亲戚,而是崔浩认为的所谓“高门大阀”的子弟。这些新上位的“高门大阀”全都是百年或者百年之前,汉人之中的豪门大族,他们对北魏的建立没有一点功勋,却忽然异军突起,变成了帝国真正的当家人,在崔浩的标榜之下,血统更加比鲜卑贵族更加的高贵,这让大臣们怎么能够容忍。

不过实际上门阀就是这么个玩意,崔浩如果慢慢地来,也许有一天鲜卑贵族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沦陷了,可是他的做法简直就是想要一天建成罗马,违背了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遭到弹劾。

拓跋焘沉吟了半晌,慢慢地翻开了摆在桌上的《国史》看了一会儿之后,顿时怒从心头起,大臣们没有诬告,指责崔浩的地方全都属实,这个崔浩怎么会犯下如此的错误,而且让拓跋焘最感到不放心的是,他临走的时候已经命令太子监国,而崔浩只是太子的一个辅佐,把国史刻在石碑上放在西郊展览,据说崔浩独断专行直接越过了太子,这简直就是权臣当道的表现,如果再纵容下去,即使在自己这一辈崔浩不发作,到了太子的一代他会不会变成司马懿呢。

对于自己的儿子拓跋晃拓跋焘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太子虽然很聪明但是生性懦弱,完全不是自己的个性,要说他会被权臣控制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崔浩计谋过人,神机妙算,想要成为司马懿也不困难。

一时之间大殿之上出现了死一般的寂静,谁也不知道脾气暴躁喜欢杀人的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以皇上平日里和崔浩的私交,这些大臣也都是冒着脑袋搬家的危险冒死上奏的,雷霆来的一刻还不知道会劈死谁。

不久之后,太子拓跋晃就被皇帝召见到面前来,当着很多文武大臣的面,拓跋焘对太子大加申饬暴跳如雷,骂他懦弱,骂他为什么不阻拦这件事儿,骂他在崔浩任人唯亲的时候,没有只言片语,俨然就是人家的一个傀儡。这些让拓跋焘伤透了心,伤心自己的儿子懦弱,也伤心崔浩对自己的不忠,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一片信任。

太子拓跋晃面对父皇山呼海啸一般的斥责,无言以对也不敢说话,实际上他的心里非常的冤枉。要说他懦弱他也承认,没有在任免官吏和树立石碑的问题上据理力争的确是他的不对,但这些都是性格决定的。可是要说他任人摆布,那他可真是冤枉。

事实上,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并不是太子懦弱的原因,而是崔浩太强悍了。当崔浩下令将十几个毫无经验和资历他认为根红苗正的“红色子弟”担当郡守这样的官职的时候,拓跋晃曾经站出来反对。

拓跋晃有自己的理由,以前北魏帝国选拔官吏,征聘人才,他们担任的全都是副职,要很久以后才能被扶正,现在很多副职已经干了好多年到了该提拔的时候,而崔浩却让自己的“红色子弟”越级补了上去,这就让很多人心怀不满,太子认为这样做非常不妥当。

于是拓跋晃就来找崔浩去说,可是没想到崔浩的态度非常傲慢,对于太子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经过几次协商之后,太子完全败北,被迫全盘接受了崔浩的建议,回东宫生闷气去了。

确定了这件事情之后,拓跋焘也认识到崔浩的门阀制度诸多的不可取,他选择门阀全都是中原的名门望族,可是鲜卑人来自草原是胡人,胡人怎么可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呢!也就是说,鲜卑人建立了政权,而他们依然低贱,一个低贱的民族如何去通知高贵的门阀,这简直就是要造反,往老板脸上抹黑,真亏崔浩想得出来。

坦白说,拓跋焘的确也有汉化的意思,这一点从他灭佛、修史书就能够看得出来。而崔浩把鲜卑人的祖宗说成是李陵,有可能也是想给鲜卑贵族拉一门好亲戚,让他们也成为门阀,但是鲜卑人瞧不起匈奴,所以弄了个自相矛盾,崔浩做得太偏僻。为了维护一小撮汉人的利益,打击了一大片鲜卑贵族和北方豪强,甚至于汉人的地主阶级也都给得罪光了。谁也不愿意当贱民,而真正的贱民要拔地而起,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拓跋焘没有首先就干掉崔浩,他还在思考,可是崔浩手下的那些玩文字的公务员可就惨了。大家都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未必是“司马光”,如此大的工程,他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很多人加入一同贡献力量,崔浩的国史也是这样完成的。

所以拓跋焘先召见这些工作人员,拓跋焘神色恐怖,面目狰狞地看着这些人,让鲜卑贵族逐条反驳国史之中的缺失,本来编纂国史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这些都有待商榷,可是崔浩已经给“出版”了,这就等于逼着大家就范,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错误也就铸成了,再也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所以拓跋焘像一头暴走的狮子一样,下令屠杀所有参与编纂国史的公务员,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屠灭五族!

接下来拓跋焘又怀着愤怒的心情下令处死了崔浩。处死崔浩并不像处死那些小公务员一样简单,可以想象,作为多年的朋友和智囊,拓跋焘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但是崔浩所犯下的罪行实在是太大了,根本不可能原谅,如果原谅了崔浩就相当于承认了《国史》的合法性,所以他非死不可。

年纪已经过了五十的崔浩从一个平民崛起,至此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作为一个儒家学派的忠实信徒,他觉得自己死而无憾问心无愧,为了理想而死死得其所,不过他深深地为北魏帝国感到悲哀,本来他是想要让这个野蛮的民族更加的先进,但是他们拒绝进化,宁愿生活在野蛮之中,崔浩在被砍头之前黯然落泪。

拓跋焘是个英雄,他在千军万马之中从来没有皱过眉头,可是在面对文化巨变的时候却显得彷徨无计,好像是个小孩子。灭佛的事儿干得漂亮,但那只不过是个开始而已,他没有经受得住真正的挑战,而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子孙魏孝文帝拓跋宏。

崔浩死了两天之后,拓跋焘就开始后悔,总是在大臣们面前黯然神伤,反复地重复和强调一句话:“崔司徒可惜了!”

相关内容推荐:

铁血北朝

小说铁血北朝点评:

《铁血北朝》这本书反复看了几遍,后面一度想放弃,但情节还是吸引了我,作者公孙谏文笔很不错。故事内容给人大气有不失柔情,以感情为主线。

最新玄幻小说推荐

  • 超品全才/超品全才超品全才/超品全才

    作者风和暖阳写的《超品全才/超品全才》这本小说很不错,文笔细腻,平淡中带着小感动~,《超品全才/超品全才》是我看到现在唯一一本一章不漏看完的书。

    作者:风和暖阳言情已完结

  • 夫人她扮猪吃虎夫人她扮猪吃虎

    文笔流畅,剧情紧凑,内容有趣,总会有些段落看了不禁哑然一笑,让人看了就一直停不下来,《夫人她扮猪吃虎》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作者不吃香菜也努力,可以推荐,就我个人喜欢而言给五分不算多!!

    作者:不吃香菜言情连载中

  • 阴村阴村

    《阴村》是很赞的一本书题材很新颖,这是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悬疑灵异文的特征。作为七年书迷,这本书真的爱了,强烈推荐!!

    作者:钰引灵异已完结

  • 爱她至情至真爱她至情至真

    作者佚名写的挺好的,《爱她至情至真》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这个题材的小说,也是最好的一部。

    作者:佚名言情已完结

  • 夫君大人请小心夫君大人请小心

    《夫君大人请小心》书写得很好,作者很用心去写,这么多,这么久,有大毅力,非常人才比。他描绘的世界,需要一慢慢去看……

    作者:无恙官场连载中

  • 传承神医传承神医

    《传承神医》里的剧情没有夸张的画面,一切都娓娓道来,看得出火车很用心的在写,是一本值得一读道派小说

    作者:火车都市连载中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玄幻> 铁血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