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语的力量》完结版精彩阅读 红语的力量小说在线阅读

《红语的力量》完结版精彩阅读 红语的力量小说在线阅读

时间:2020-08-25 23:28:16作者:侯书生

《红语的力量》是侯书生最近创作的轻小说,人物真实生动,情节描写细腻,快来阅读吧。《红语的力量》精彩节选:一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赞扬与肯定,同时也成为我们这支军队坚强不屈战斗精神的见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有着无数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故事,最典型的莫过于红军爬雪...

《红语的力量》 免费试读

一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赞扬与肯定,同时也成为我们这支军队坚强不屈战斗精神的见证。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有着无数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故事,最典型的莫过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无数共产党员经历千辛万苦,用艰苦奋斗面对艰难险阻的历程;新中国的建立和一系列重大的建设成就都是共产党人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换来的。

如今的中国,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虽然前景很光明,但是还要面临很多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仍然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样才能使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是因为经得起千辛万苦所以才取得大成就。一个人的成功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和千辛万苦的努力,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必将取得成功。

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秋万代不倒;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国家,必将使这个国家强大到让世界为之震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的困难还很多,但相信,只要坚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们就必将取得成功。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王进喜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这一豪迈的口号,早已成为一条经典名言,它表现的是中国工人,特别是石油工人为国分忧、忘我工作的精神面貌。回顾起这一口号的诞生,仍然会使我们激动不已。

(一)

古往今来,追求成功,就得要有一股勇往直前、不畏惧任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就得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无数的英雄事迹验证了这一点。有一个行业的工人,他们的工作环境很特殊,总是在地质条件恶劣的艰苦地区,他们就是石油工人。然而他们却始终不会退缩,甘愿为国家利益牺牲小我,在艰苦的地区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努力奋斗。在困难面前,石油工人永远斗志昂扬,永不服输。他们用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着中国石油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中国的石油工人的队伍中,有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就是王进喜。王进喜被誉为“铁人”,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

1959年9月,王进喜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出席全国“工交群英会”。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即贝乌5队)来到大庆,参加会战。刚到大庆时,脚下荒原一片,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面炒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王进喜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

面对这样的困难,王进喜硬是带领全队工人采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地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充满激情地发出倡议:“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这一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位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也成为传遍全国,流传至今的经典语录。

王进喜的性格率直。他在工作中也犯过错误,出过娄子,但他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他的队曾经打废过一口井,每次队里来了新工人,他都要带着去看,吸取教训。有一次开大会,台上领导批评他们的射孔错误,王进喜去得晚了,门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让我抢着往头里走;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我不当这个狗熊!”

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从此,一举扔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二)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这是怎样的一种忘我拼搏的精神!王进喜的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什么?工人们总结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人们学习的英雄,但他功高不自傲,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说:“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在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各种条件都比过去好得多。但是每当我们听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这句豪言壮语时,仍然会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践行着这种精神,为我们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实践这种精神。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国家和人民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当担负起国家重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分忧,让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王进喜

我不怕苦,要搞地质就得准备吃苦。我既然学地质是为了给祖国找矿,我就应该去实地考察一下外国的矿井是怎么采矿的。所以去当矿工最好了。

—李四光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铁人王进喜的又一句名言。这一句名言同样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同样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风貌。这一句名言曾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战胜艰难险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创造一个又一个佳绩。

(一)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际敌对势力妄图用石油卡住我们的脖子,三年自然灾害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物质条件极端困难。大庆油田,荒野一片,滴水成冰,职工们吃的是苞米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一方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另一方面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预言,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开采出这个大油田。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会战职工,经过三年半艰苦卓绝的夺油大战,一举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石油产品基本自给,结束了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促进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全面发展。

大庆油田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源在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迸发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最终又形成了大庆持续高产、稳产的生产力。

在石油大会战中,几万名石油职工为了甩掉石油落后帽子,团结一心、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论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与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体现出了石油工人的豪迈气概。

石油会战刚开始时,工作条件十分有限,各种车辆和机械设备十分短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豪迈地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刚到大庆时,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王进喜就带领全队30多个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石油工人就用脸盆端。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王进喜就说:“有,就在中国。”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了钻。

为了快出油、多出油,石油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啃几口冻窝头,困了躺在钻杆下睡一觉,仅1205钻井队在1971年完成的钻井进尺数远远超过旧中国1907年到1949年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显示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强大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为了多快好省地把原油外运出去,技术员蔡升在隆冬腊月乘坐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油槽车万里测温,找到了油温变化规律,设计出科学的原油外运的起始温度;为了保持大庆油田高产、稳产,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以敢为天下先、敢笑天下第一流的精神和气概,解决了提高油田产量的技术关键。仅仅只有初中文化的“土专家”何登龙能够写出多媒体培训课程,30出头的伍晓林博士在世界尖端技术舞台上“领衔主演”,大庆原油产量连续27年高产稳产等。大庆人求实、创新和奉献精神,创造出了大庆油田的辉煌业绩,使大庆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铁人王进喜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代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近50年来,大庆职工充分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保证了油田连续20多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累计向国家和地方财政上缴各种税费2214亿元,是国家给油田总投资的44倍;累计为国家出口原油3.44亿吨,创汇482亿美元。

(二)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人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也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成为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动力。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人创造的“大庆精神”,不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而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展现,是这个时代所有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而努力的人们的集体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庆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大庆精神赋予更多新时代的特点,新时代的内涵。大庆精神在社会转型时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浓缩,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对大庆精神的理解,应当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融入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之中。认为大庆精神已经过时的人,是对大庆精神的片面理解,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不了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理解;认为大庆精神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不仅不了解大庆精神,也不了解市场经济,大庆精神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大庆精神需要赋予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经济更需要大庆精神的洗涤和净化。

有人认为,大庆人只会苦干、蛮干,不会巧干、灵干。其实不是,大庆人除了不怕牺牲、艰苦创业之外,他们还善于利用智慧、善于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大庆精神,不仅仅代表着力量,也同样代表着智慧。

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强大,中国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一点爱国精神不行;中国要富强,人民要富裕,社会要和谐,没有一点创业精神不行;中国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矛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没有求实、务实精神不行;中国要推行社会公平正义、要建设和谐社会,没有一点奉献精神不行。中国要进步,需要大庆精神,它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

今天,我们重温大庆精神,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用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用到为中国的繁荣进步和社会和谐奋斗中去。大庆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大庆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的一句十分流行的话语。它形象生动,鼓舞着人们继承长征精神,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句名言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

(一)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另一方面国内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脆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当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只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万众一心,才能搞好经济建设。从这个角度出发,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人民群众学习长征精神,艰苦奋斗,以长征精神面对国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于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口号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给了人民群众很大的动力,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度过了改革开放前的那段艰苦时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使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的战略性转折,每当我们回顾那段令人难忘的历程,便能真正地感受到革命前辈们吃苦的精神。

长征沿途环境十分险恶,除了应对敌人日夜围追堵截,进行大大小小的战斗外,还要战胜深山峡谷、雪山草地、湍流江河。红军得不到一点休息,大家疲劳到了极点,往往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但一旦出现敌人,又精神百倍地杀向敌人。我们大部分战士都是从南方北上,根本没有御寒的棉衣。翻雪山,过草地,一时风雨,一时暴雪,严寒就是第一杀手。部队在夜间派出去一个班担任警戒任务,第二天却发现全班战士全都被冻死的惨状。红军过草地时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艰辛。茫茫草地,荒无人烟,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那么多部队,走不了多久就断粮断炊了。只好煮皮鞋、皮带、枪背带、挖野菜充饥。最后这些都吃光了,冻饿之下,体弱的、有病的战士牺牲的越来越多。草地的红泥水把战士的双脚泡得发亮发肿。他们只有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求生的信念,顽强地走,最终走出了草地。

在长征途中大雪山是一座连着一座。过草地前后,都要过雪山。大雪山有几千米高,山下是峡谷森林,山上是终年厚厚的积雪。有的地方厚达几十米。他们站在雪山顶上远望,茫茫雪海望不到尽头。雪崩时,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多少天都看不到一块没有雪的土地。红军战士由于白雪的反光刺激,两眼红肿,眼球突出;由于长期缺粮面黄肌瘦,衣服也破破烂烂。但仍旧昂首挺胸,一往直前。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全部红军不足3万人,许许多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途中。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历尽千辛万苦的,何止长征中的红军战士,可以说,每一位革命前辈在血雨腥风的斗争岁月里,都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

(二)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流行语言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有了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吃苦精神,有了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我们今天才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生活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吃苦的精神。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牢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革命先辈吃苦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遇到苦和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想当年长征途中的革命先辈们。

让“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成为我们今天的精神食粮,让它时刻回荡在我们的耳畔,成为激励我们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吃苦精神,而决不能丢掉这种精神。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用先辈们的吃苦精神来鼓舞我们的斗志,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从而去赢取改革开放的更大胜利!

“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提出来的一句名言。这一名言的产生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它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的发展观,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产生极其不易,是邓小平审时度势的创造性的论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大好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邓小平夙夜牵挂的头等大事。

1990年3月,就这个重大问题,邓小平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10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在他看来,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抓住机遇,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意义。进入1991年,他又提出要反对单纯求稳的发展思想。他说:“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然而,在这一十分关键的时期,国内还存在着很多束缚发展的僵化思想。特别是从普通的民众到一些领导干部思维并没有转过来,还是老思想。关于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特别是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十分激烈。很多人在改革的过程中失去了方向。在这个关键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在1992年通过南巡这一特殊的形式,发表了关于改革开放方向的一系列的重要论断,“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邓小平说:“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

邓小平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谈话,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也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极大的推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论断给予了当时处于困惑时期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清醒的认识。这个论断朴素、深刻、一针见血,在全党进一步坚定和强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吹响了经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进军号角。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历史证明,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是“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引领中国走过最为辉煌的几十年,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奇迹”。

如今,当我们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丰硕成果之时,不断的学习与加深理解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还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当前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确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其复杂性和艰难性可以说是过去未曾有过的。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加快发展既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这是一句多么响亮的红色口号。它是毛泽东向全体共产党人发出的伟大号召。

多少年来,在无数场合,“为人民服务”被无数遍地传诵。是否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已成为检验真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一)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追悼一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而提出的。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在这个追悼会上,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名叫张思德。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家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但他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张思德曾经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他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张思德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他这个班长被调到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张思德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1943年初夏,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担任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张思德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事迹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却见伟大。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的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他不讲条件,不讲报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了张思德这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毛泽东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从此以后,“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响彻了中华大地。

1945年5月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的这几句话正是张思德等一批热爱人民,真诚为人民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共产党人的写照。

(二)

一位普通战士,没有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却得到党的高度赞扬,成为亿万军民学习的楷模。更重要的是他所创造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即是对人民无限热爱,对人民高度负责,为人民无私奉献,勇于同危害人民的一切行为做斗争,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牺牲一切保护人民。

正如一首歌中所传唱的:

为人民服务,是真诚的付出;

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

为人民服务,是用生命注解的书;

为人民服务,是用心灵开拓的路。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什么能够战胜无数艰难困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原因就在于它得到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在于它始终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心甘情愿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她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关系,甘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三个代表”的一个“代表”,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全意全心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障。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

—邓小平

毛泽东的这一经典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它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取得的。

(一)

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就是全党学习的出色榜样。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动员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筑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坚持开展人民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验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为党的核心领导人,要制定正确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以知民意,听民声,解民心。为此,毛泽东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1941年,他主持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建国后,警卫部门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考虑,对他的出行作了诸多限制,毛泽东颇感不适。他对警卫说:“把我和群众分隔开不行啊!我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为弥补直接调查的不足,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要求把它“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因此,他常常以满腔的热忱,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智慧。毛泽东发表的很多著名文章,包括提出的很多方针策略,大都是向群众学习的结果。譬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他花两个月时间,向湖南五县农民学习的结果;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是他向这些县乡群众学习的结果;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是他用四个半月时间听取九个省、市及中央三十四个部委汇报的结果。

毛泽东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执政的根本标准,凡是群众不高兴、不满意的,他都努力纠正。1941年6月3日,雷电打死了正在出席县长联席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又击毙了一户农家的一头驴。这位农民逢人便说,老天爷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加以阻止。他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原来,群众发牢骚是对负担过重不满。他从群众的咒骂声中深刻反思,通过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切实解决了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对于群众痛恨的腐败问题和官僚主义问题,毛泽东都从不姑息迁就。从局部执政时期开始,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同这两种现象作斗争。井冈山时期,他批准处决了谢步升等一批腐败分子,新中国建国后,他又处决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贪污犯。对于侵害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行为,毛泽东也曾多次严加批评。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在批评了几起官僚主义事件之后明确表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毛泽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人民的悲喜哀乐,都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毛泽东说他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泪。第一种情况就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1954年淮河大水,得知淹死了很多人,他哭了;1975年,河南再遇水灾,他又流下了痛心的泪水。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艰难的一年,这年12月26日,是他67岁生日,这天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眠,他对卫士说:全国人民遭了灾,我哪里睡得着?当看到人民群众的好事、喜事时,他便会兴奋不已。1958年6月30日,当他从《人民日报》看到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时,便“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写下了《送瘟神》七律二首。

历史唯物论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英雄产生于群众,但不能离开群众,脱离了群众,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围绕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总结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工作方法和独特经验,这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为此做出最大贡献的正是毛泽东。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关心群众,爱护群众,顺应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群众学习,体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毛泽东不仅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倡导者,而且是这一主张的模范实践者。毛泽东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仍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的宝贵财富,永远也不会过时。

今天,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项任务,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党的优良传统,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名言已传遍海内外,它是毛泽东在延安撰写的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它已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奉献,一种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党和人民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品质,一种心中有群众、办事想群众的高贵品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追求至善的重要体现。

(一)

中国共产党从一切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出发,一直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处事的原则和准绳。难能可贵的是,援助中国人民开展反对日本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也是实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优秀代表。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白求恩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他又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4月白求恩来到延安,不久转往晋察冀边区。

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和他率领的医疗队立即投入到抢救伤病员的工作中,以年近50之躯,多次带头为伤员输血,最长的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之久。“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这是1938年6月白求恩与聂荣臻元帅见面时说的话。其时,白求恩刚到晋察冀边区不久,看到他不分昼夜地工作,部队领导和医院同事担心他的身体累垮,提醒他注意身体和休息。然而,这样的提醒多半都被白求恩挡回。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条件极其艰苦,战地手术台的帐顶经常被敌人炸弹的气浪震得东摇西晃,随时都有倒塌伤人的危险。同志们劝白求恩去隐蔽一下,白求恩拒绝说:“前线的战士,能不能因为空袭而停止作战?我们的战斗岗位就是手术台,一定要坚守阵地!”

白求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战地医院,还是在战场上,只要是有伤员的地方就有白求恩的身影;包扎伤口,抢救伤员,给伤员输血,他样样都冲在最前面。“闹革命不能先顾个人安全,如果为了个人安全,我就不到中国来了。只有消灭法西斯,才有最可靠的安全。共产党员不能为个人安全着想!”

白求恩不仅是一个党员,同时还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医生,一个医术高明、有着高度人道主义责任感的外科大夫。虽然他来自加拿大,但他从不以外国专家自居,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在中国的两年多时间里,白求恩耐心地将他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中国同行,还谆谆教导他们:“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他们比父兄还亲——他们是你的同志!”

1939年11月12日,因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人民的好儿子,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诺尔曼·白求恩,在河北完县逝世。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听到白求恩逝世的消息,无不为之恸哭失声。

(二)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撰写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行为,无私利人则是高尚道德的行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道德滋养,才得以繁衍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自觉拒绝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的意志和决心。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共产党人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利人即是利己”、“人民的利益中应当包含着个人的利益”等似是而非的问题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应当牢记毛泽东的教诲,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那样,一心一意为人民,为着人民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浓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焦裕禄

“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这是一句党员干部经常说的流行语言。它朴素地反映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一天起,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巩固自己执政基础的根本措施,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工作中的第一要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这样实践自己的理念,并且涌现出了无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农民致富的领头人焦裕禄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曾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农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

这天,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屋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天刚亮,焦裕禄就召开了会议。他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他问青年人看过《万水千山》这个电影没有,他说:“你们看,眼前多么像《万水千山》里的一个镜头呵!”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村,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有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是百姓的福气,是全党的骄傲。尽管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但是人民会永远会记住他们。

(二)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消灭剥削,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依靠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表明,共产党人总是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间。一心为了人民谋幸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幸福未来。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多年以来,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嘱托,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几年来,每到危难时刻与关键时刻,共产党人总是冲在最前面,长江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在每次抢险救灾中都是共产党员冲在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战胜灾害的巨大动力。

“向雷锋同志学习”

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

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刘少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毛泽东1963年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近50年来,它已深入人心,成为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年进步的强大动力。

雷锋,是当代青年的楷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战士,他的生命也很短暂,然而他的身上却闪耀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雷锋精神。这是为什么?就是他全心全意地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这段朴实无华的语言即是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

雷锋1940出生在湖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是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新中国的建立,使雷锋翻身解放了。从此,他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充满了热爱。这种热爱化作了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激情。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1961年8月被提升为运输连四班班长。1962年1月,被批准晋为中士军衔。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里,雷锋迅速成长。他进一步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要有机会,就为人民做好事。在此前后,他在《前进报》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署名文章。

1962年2月雷锋被选为党代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工程兵十团代表大会。数日后,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当年5月被共青团抚顺市委评为抚顺市优秀校外辅导员。从此,他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雷锋在沈阳车站换车,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马上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又有一次,雷锋冒雨去沈阳,为了赶早车,5点多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没走多远,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里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向车站走去。他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到车站。上车后,他见小女孩冷得发抖,便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并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到沈阳后,还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

过年放假时,雷锋考虑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就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

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便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

1960年8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大生产动员大会,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那场面,他赶忙取出存折上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去捐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雷锋后来又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灾区人民。

雷锋入伍两年多,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淫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虽被及时送进医院,但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年仅22岁的雷锋还是英年早逝了。

雷锋逝世的噩耗传来,无数人震惊了,悲痛不已。8月17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近10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掀起向雷锋学习的热潮。

(二)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一句话,不知被我们重复了多少次,每一次都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心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这就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对提高全国人民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几十年来,在我们国家里,涌现出数不完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着雷锋精神。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理想人格。

也有人说,在市场经济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在什么时代,无私地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都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它也永远不会过时。市场经济绝不是“自私自利”的经济。它仍然需要关爱他人,仍然需要弘扬无私奉献的人的美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邓小平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邓小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的一句经典语言。这句简练、朴实的话语,闪耀出巨大的政治智慧。它令人深省,令人深思,是对“左”倾思潮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左”的认识的一个重大的思想解放。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直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无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所遇到的迷茫和困惑,都表明我们对这一重大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弄懂。

邓小平曾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既是对“文革”当中“四人帮”一伙“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谬论的批判,又是后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的直观、简洁而又深刻的概括表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实践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他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978年9月16日,他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

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说:“从去年起,我们就把工作着重点转到了建设上。我们要把这条路线一直贯彻下去,决不动摇。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要付学费。现在我们正在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我们相信这方面是有希望的。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谈话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1984年6月9日,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文中说:“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中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

阅读全文
红语的力量

红语的力量

《红语的力量》没有其他书评说的那么差,其实还可以,蛮好看的,加油

作者:侯书生类别:重生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红语的力量》完结版精彩阅读 红语的力量小说在线阅读